
即松蘿。 明 汪廷讷 《種玉記·拂券》:“且休言鵲有鳩巢,喜相諧蘿施松蔦。”參見“ 松蘿 ”。
“松茑”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松茑(拼音:sōng niǎo)指松蘿,是一種寄生在松樹上的地衣類植物,屬于蘿藦科,常呈絲狀垂挂于枝幹間。
引證與文學用例
明代汪廷讷在戲曲《種玉記·拂券》中寫道:“且休言鵲有鳩巢,喜相諧蘿施松蔦。”此處“松茑”與“蘿”并用,借植物依附生長的特性,隱喻和諧共生的關系。
植物特征與意象
松蘿(松茑)多生于陰濕山林,外形如絲,顔色灰綠,古代文學中常被賦予清幽、隱逸的意象。例如詩句“沿山的松茑雲繞戶庭幽”,即通過松茑渲染山居環境的靜谧。
相關詞彙擴展
該詞屬古典文學用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自然意象或隱喻含義。
松茑,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松”和“茑”兩個字組成。
松茑的部首是木(mù)和艹(cǎo),分别表示木頭和草,意味着松茑是一種由木頭和草構成的物體。
松茑的筆畫數是9畫,其中“松”的筆畫數是8畫,“茑”的筆畫數是1畫。
松茑這個詞來源于古代詩歌《早發白帝城》中的一句:“松茑自昔者,崇陽伯所居。”在這裡,松茑表示一種生長在山間的植物。
在繁體字中,松茑的寫法并沒有特别的變化,仍然保持原樣。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多有一些變化。然而,松茑這個詞的古代寫法并沒有留存下來,因此我們無法确定古代的具體字形。
1. 雨後的空氣中彌漫着松茑的香氣。
2. 山間的小路兩旁長滿了松茑。
松茑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本身已經代表了一種獨特的物體。
近義詞是指意思相近或相似的詞語,與松茑相近義的詞有:松竹(指生長在山林中的松樹和竹子)。
反義詞是指意義相反的詞語,與松茑反義的詞沒有常見的對應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