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松蘿。 明 汪廷讷 《種玉記·拂券》:“且休言鵲有鳩巢,喜相諧蘿施松蔦。”參見“ 松蘿 ”。
松茑(sōng niǎo),漢語詞彙中特指一類依附松樹生長的寄生性植物,常作為“松蘿”的别稱使用。以下從詞典釋義、植物學特征及文化意涵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漢語大詞典》收錄“松茑”詞條,釋義為:“寄生在松樹上的茑蘿類植物,泛指松蘿。” 該詞由“松”與“茑”複合而成:“松”指宿主樹種,“茑”原指桑寄生科植物(如槲寄生),後引申為寄生性植物統稱 。
《辭源》進一步說明其與“女蘿”“松蘿”為同物異名,屬傳統文學中對樹挂地衣的雅稱 。
松茑的實體對應現代植物分類中的松蘿(Usnea spp.),屬地衣門松蘿科,特征如下:
呈絲狀懸垂,多分枝如須,表面灰綠或黃綠色。内部具彈性中軸,外層為藻菌共生體,長度可達數十厘米 。
依附松、杉等針葉樹樹皮生長,通過假根吸收水分養分,對空氣質量敏感,被視為環境指示生物 。
常見于濕潤山區森林,我國東北、西南及秦嶺等高海拔區域均有分布 。
古典詩文常以“松茑”喻依附關系,如《楚辭·九歌·山鬼》“被薜荔兮帶女蘿”中“女蘿”即松茑,象征隱士超脫或纏綿依存 。
《本草綱目》載松蘿(松茑)可“療痰熱、平肝風”,現代研究确認其含松蘿酸等抗菌成分 。
因對污染耐受度低,民間諺語“山有松茑則無瘴”反映其生态潔淨意義 。
參考資料來源
“松茑”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松茑(拼音:sōng niǎo)指松蘿,是一種寄生在松樹上的地衣類植物,屬于蘿藦科,常呈絲狀垂挂于枝幹間。
引證與文學用例
明代汪廷讷在戲曲《種玉記·拂券》中寫道:“且休言鵲有鳩巢,喜相諧蘿施松蔦。”此處“松茑”與“蘿”并用,借植物依附生長的特性,隱喻和諧共生的關系。
植物特征與意象
松蘿(松茑)多生于陰濕山林,外形如絲,顔色灰綠,古代文學中常被賦予清幽、隱逸的意象。例如詩句“沿山的松茑雲繞戶庭幽”,即通過松茑渲染山居環境的靜谧。
相關詞彙擴展
該詞屬古典文學用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自然意象或隱喻含義。
雹霰宸曆尺棰翅翼赤篆崇德報功窗課脆化粗聲粗氣大荒駱倒刺得失相半點呼地下建築物對打遁形術番僞範圍番鴨凡主奉戴風風火火鳳凰柱分三别兩忿懫鬼炊蚶醬合赙紅蝦街亭九畹菜積心劇曹阬戮寬護樂政列甯裝離析分崩漫吟萌兆命志木球使者排蕩炮車雲彯彯品藍錢埒千秋歲七調親當矢石慶問取材神魂身名俱敗師說黍觞偷睛瓦龍人萬官歇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