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尺捶 ”。 1.一尺之棰。棰,木杖。語本《莊子·天下》:“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文選·江淹<雜體詩·效張綽《雜述》>》:“靜觀尺棰義,理足未嘗少。” 呂延濟 注:“棰,杖也……一尺之杖,無有窮時,故理足不少。”
(2).常以喻短少。 南朝 梁 沉約 《細言應令》詩:“開館尺棰餘,築室微塵裡。” 清 姚鼐 《送張橿亭少詹為晉陽書院山長》詩:“吾生如尺捶,焉勝日取半。”
尺箠:1.短鞭。 宋 蘇轼 《兩橋·西新橋》詩:“岌岌類鞭石,山川非 會稽 ……蕭然無尺箠,欲構飛空梯。”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司道·布按二司官》:“今則導以尺箠策馬帶眼紗,與京師幕寮無異矣。”
(2).謂嚴刑峻罰。 明 高攀龍 《<嵩台集>後序》:“故民之于公,必有肅然而不敢犯之心。此肅然而不敢犯之心,豈得之尺箠間哉?”
(3).比喻禦事的權力。 宋 蘇轼 《送周朝議守漢州》詩:“莫輕 龔遂 老,君王付尺箠。”
(4).喻少數兵力。 宋 陳亮 《酌古論·桑維翰》:“苟能順其勢,雖尺箠可以夷之,而況 靈武 之衆乎!”
“尺棰”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意蘊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為“一尺長的短木棍”,常見于古代典籍與思想論述。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棰”本義為短木棍、木杖,“尺”為長度單位,二者組合後形成複合詞,既指具體器物,又衍生出抽象概念。
從詞源學角度考證,“尺棰”最早見于《莊子·天下》篇的著名命題:“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此處“尺棰”作為哲學思辨的載體,象征物質無限可分性。《古代漢語詞源考》指出該詞在漢代文獻中逐漸從具象名詞發展為抽象概念,如《淮南子》用“尺棰”比喻事物的有限性與變化的無限性。
現代漢語中,“尺棰”主要保留在學術領域,常用于闡釋中國古代哲學、數學思想。據《中國哲學辭典》釋義,其現代引申義包含兩方面:
在語言學演變中,《漢語語法發展史》記載“尺棰”作為偏正結構的定型過程:先秦時期多分寫為“一尺之棰”,東漢後逐漸凝固為固定詞彙。該詞現被收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權威辭書,其哲學内涵在數學史著作《中國古代極限觀念研究》中有專題論述。
“尺棰”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由“尺”和“棰”兩部分組成:
二、結構解析
三、使用場景
提示:該成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書面或曆史語境中。若需查看更多古籍例證,來源中的詞典解析。
阿瓊拔火罐兒白雪陽春鸊鹈膏避嫌草薉車戟沉李浮瓜持兩端創巨痛深篡位怠放打磨磨道頭知尾額山焚林而狩負羈妻敷蘂孤國戶丁艱阨交戰玑鏡斤正鸠工庀材泬若刊字喇喇蛄,拉拉蛄浪仙老家遼塞躐學露鋒氓庶鳴飙明茂摸黑兒摩近猱兒品等平成破勝切理餍心炁海擒擿刃面三尺喙上城舍敬聖武鎖窗寒覃恩踏索田家樂投膠媮佞瓦镫吻儒物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