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松萝。 明 汪廷讷 《种玉记·拂券》:“且休言鹊有鳩巢,喜相谐萝施松蔦。”参见“ 松萝 ”。
“松茑”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松茑(拼音:sōng niǎo)指松萝,是一种寄生在松树上的地衣类植物,属于萝藦科,常呈丝状垂挂于枝干间。
引证与文学用例
明代汪廷讷在戏曲《种玉记·拂券》中写道:“且休言鹊有鳩巢,喜相谐萝施松蔦。”此处“松茑”与“萝”并用,借植物依附生长的特性,隐喻和谐共生的关系。
植物特征与意象
松萝(松茑)多生于阴湿山林,外形如丝,颜色灰绿,古代文学中常被赋予清幽、隐逸的意象。例如诗句“沿山的松茑云绕户庭幽”,即通过松茑渲染山居环境的静谧。
相关词汇扩展
该词属古典文学用语,现代使用频率较低,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自然意象或隐喻含义。
松茑,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松”和“茑”两个字组成。
松茑的部首是木(mù)和艹(cǎo),分别表示木头和草,意味着松茑是一种由木头和草构成的物体。
松茑的笔画数是9画,其中“松”的笔画数是8画,“茑”的笔画数是1画。
松茑这个词来源于古代诗歌《早发白帝城》中的一句:“松茑自昔者,崇阳伯所居。”在这里,松茑表示一种生长在山间的植物。
在繁体字中,松茑的写法并没有特别的变化,仍然保持原样。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多有一些变化。然而,松茑这个词的古代写法并没有留存下来,因此我们无法确定古代的具体字形。
1. 雨后的空气中弥漫着松茑的香气。
2. 山间的小路两旁长满了松茑。
松茑没有常见的组词,因为它本身已经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物体。
近义词是指意思相近或相似的词语,与松茑相近义的词有:松竹(指生长在山林中的松树和竹子)。
反义词是指意义相反的词语,与松茑反义的词没有常见的对应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