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raw materials] 選取材料或原料
就地取材
(1).選取材料。《左傳·隱公五年》:“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新唐書·五行志一》:“蓋王者之有天下也,順天地以治人,而取材于萬物以足用。若政得其道,而取不過度,則天地順成,萬物茂盛。” 洪深 《最近的個人的見解》:“因為我們現在工作的對象是 廣東 的農村大衆;故劇本的取材,需要適合于 廣東 一般農村大衆,在生活6*體驗中所能理解的事實。”
(2).裁度。材,通“ 裁 ”。《論語·公冶長》:“ 子 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 由 與?’ 子路 聞之喜。 子 曰:‘ 由 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朱熹 注:“﹝夫子﹞譏其不能裁度事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取材漢語 快速查詢。
“取材”一詞的含義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進行解析:
取材指選取材料或原料,強調根據需求從特定來源中篩選可用素材。這一含義廣泛適用于文學創作、科學研究等領域。例如:
在古漢語中,“取材”還隱含裁度、衡量事理的引申義,主要見于《論語》等經典:
“就地取材”作為高頻成語,既體現資源利用效率,又含因地制宜的智慧,出自清代李漁《笠翁偶集》()。其反義詞為“楚才晉用”,近義詞包括“因地制宜”等。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典籍、現代用法及成語典故,主要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及文獻用例。如需具體出處,可查看對應标注的原始資料。
取材,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取”和“材”兩個字組成。
部首拆分:
1. “取”字的部首是“又”,讀音為“qǔ”,表示取得、獲得的意思;
2. “材”字的部首是“木”,讀音為“cái”,表示木材、材料的意思。
來源:
“取材”一詞最早出現于《左傳·襄公十五年》。在古代文學創作中,指的是根據現實中的事物、事件、人物等作為創作素材。
繁體:
繁體字為「取材」,讀音和含義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這個詞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一直采用取材、形聲相結合的寫法。
例句:
1. 作家常常從生活中取材,來寫作自己的小說。
2. 這部電影的故事取材于真實的曆史事件。
組詞:
1. 資料取材
2. 清洗取材
3. 研究取材
近義詞:
選材、采材
反義詞:
舍材、放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