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udent of the Imperial College;student of the Imperial college in feudal China] 明清兩代稱在國子監讀書或取得進國子監讀書資格的人
在國子監肄業者統稱監生。初由學政考取,或由皇帝特許,後亦可由捐納取得其名。《新唐書·選舉志上》:“ 元和 二年,置 東都 監生一百員。”《紅樓夢》第十三回:“ 賈蓉 不過是黌門監生,靈幡上寫時不好看。”《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我這座國子監衙門,管着天下十七省龍蛇混雜的監生。” 魯迅 《彷徨·祝福》:“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長一輩,應該稱之曰‘四叔’,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
監生是明清兩代國子監學生的統稱,指在最高學府國子監讀書或取得入學資格的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監生即「國子監生員」的簡稱。國子監作為明清時期的最高教育機構,其學生需通過選拔或特殊資格進入,部分監生雖不入監讀書,但仍享有相應身份特權。
魯迅《祝福》中的「四叔」被描述為「講理學的老監生」,吳敬梓《儒林外史》則塑造了吝啬鬼嚴監生的經典形象。
唐代始設監生制度,明清達到鼎盛,1905年隨科舉制廢除而消亡。鼎盛時期監生數量龐大,嘉靖年間曾達萬人。
注:不同朝代監生類型有差異,如清代增設恩監(皇帝特批)、優監(品學兼優者)等類别。
監生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監”和“生”兩個部分組成。
“監”字的部首是“目”,意為眼睛,表示與視覺有關的事物。它共由6個筆畫構成。而“生”字的部首是“⺷”,意為牛,表示與動物有關的事物。它共由5個筆畫構成。
“監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該詞原指以監察學生的工作人員。後來,這個詞擴展了其含義,用來形容在學校或單位擔任監察或管理職務的人。
在繁體字中,“監”字的形态為“監”,而“生”字的形态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人們寫“監”字時,每個筆畫的順序和構造也有所不同。而“生”字的寫法則比較接近現代寫法。
他是這個學校的監生,負責管理學生的紀律。
監考、監察、監管、監獄、監視等。
督學、管理員、看守、監護等。
受監督、被管理、被監禁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