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不完全相信。 三國 魏 嵇康 《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苟蔔筮所以成相,虎可蔔而地可擇,何為半信而半不信耶?”《三國演義》第八七回:“ 定 半信不信,心中猶豫。”《西遊記》第六十回:“ 行者 半信不信道:‘你且説,早尋 大力王 何故?’”
“半信不信”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不完全相信,處于懷疑與信任之間的狀态。常用于形容對某事物或說法既不能完全接受,又無法徹底否定的心理。
最早出自三國時期嵇康的《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苟蔔筮所以成相,虎可蔔而地可擇,何為半信而半不信耶?”。明代《初刻拍案驚奇》中也有用例:“衆人看見,又好笑,又好怪,半信不信的一帶兒坐了。”
該成語生動刻畫了人類在信息不确定時的典型心理狀态,兼具文學表現力和生活實用性。如需更多例句或拓展用法,可參考漢典等權威來源。
“半信不信”是一個漢語詞語,常用來形容人對某個事情持有懷疑和不完全相信的态度。
“半信不信”共有兩個字,分别是“半”和“信”。其中,“半”字的部首是“十”,總共有兩筆;“信”字的部首是“人”,總共有四筆。
“半信不信”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唐風·餐飲》一篇中:“時維亂離,我心匪石,不知疚愧,心焉若诎。”其中的“心焉若诎”指的就是半信半疑的意思。後來,經過演變,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半信不信”。
在繁體字裡,“半”字和“信”字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半”字的寫法有時會加上“蔔”字旁,在“蔔”字的上方加一點,表示“半信不信”的意思。此外,古代的字體形狀和現代稍有差異,但整體上和現代字體相近。
1. 他對這個計劃半信不信,需要更多的信息才能确定。
2. 我對她的承諾半信半疑,因為她之前反複無常。
相關的組詞有:半信半疑、半信半疑地、半信半疑狀态。
與“半信不信”意思相近的詞語有:疑信參半、半信半疑、信與不信。
“半信不信”的反義詞是:完全相信、毫不懷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