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條榦的意思、條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條榦的解釋

亦作“ 條幹 ”。枝幹。 晉 陶淵明 《聯句》詩:“高柯擢條幹,遠眺同天色。”《晉書·石崇傳》:“﹝ 石崇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高三四尺者六七株,條榦絶俗,光彩曜日,如 愷 比者甚衆。” 宋 蘇轍 《種松》詩:“中庭冉冉盈尺苗,條榦雖短風霜足。” 清 唐甄 《潛書·性才》:“氣機不至,萌蘖立見其絶,條榦立見其槁。”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條榦”是繁體寫法,對應簡體為“條幹”,其含義可從字源和結構分析:

  1. 字面本義
    “條”指細長的枝條(如樹枝),“幹”指樹木的主幹。組合後表示樹木的枝幹整體,即主幹與分支的結構關系。例如《說文解字》中“條”釋為“小枝”,“幹”釋為“本也”,可引申為事物的主體與細節。

  2. 引申含義

    • 結構層次:比喻事物的核心部分(主幹)與次要部分(枝條),如文章的主旨與分論點。
    • 條理分明:形容組織或系統的清晰脈絡,如“條幹有序”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3. 特殊用法
    在古漢語中偶見用于描述人體或器物的形态,如《論衡》以“條幹”喻人體四肢與軀幹的協調。

注意: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文或特定學術讨論。若需精準釋義,建議提供具體語境以便進一步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條榦:詞義及拆分

《條榦》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它們分别是「木」和「幹」。其中「木」表示木材,「幹」則表示樹幹。

來源及繁體

《條榦》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可見于《詩經·邶風·柏舟》:“枝條榦柯,言維筐矣。”

而《條榦》在繁體字中依然保留了原有的形态,沒有發生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中的「榦」字的寫法有所變化,如古籍《說文解字》中的寫法為「幹木雙聲,非皮莖是也」。

在古代使用的時候,「榦」字的字形有時候也會出現倒置的情況。

例句

以下是一些關于「條榦」的例句:

  1. 他用一根細長的條榦輕輕敲打桌面,發出了清脆的聲音。
  2. 這個山洞裡堆滿了一排排的榧木榦。
  3. 請給我找一根粗榦作為手杖。

組詞

與「條榦」有關的一些詞語:

近義詞和反義詞

與「條榦」具有類似詞義和用法的詞語:

「條榦」的反義詞較為常見的有「樹葉」、「短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