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如使的意思、如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如使的解釋

[if] 連詞,表示假設,如果,假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孟子·告子上》

詳細解釋

設使;倘若。《孟子·公孫丑下》:“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是為欲富乎?”《漢書·蕭望之傳》:“如使 匈奴 後嗣卒有鳥竄鼠伏,闕於朝享,不為畔臣。” 顔師古 注:“本以客禮待之,若後不來,非叛臣。” 宋 葉適 《東嘉開河記》:“封疆道路,城郭溝池,其修補濬治之功,此民之力所能自為也;如使官亦為之,則費而難給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如使”是一個文言虛詞組合,主要用于古代漢語中表達假設關系,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假使”、“假如”、“如果”等意思。其核心含義在于提出一個假設性的前提條件,并據此推導出可能的結果或結論。

從漢語詞典和古漢語語法的角度來看,“如使”的詳細含義和用法可以解析如下:

  1. 詞性特征與結構:

    • “如” 本身在古漢語中常用作假設連詞,表示“如果”、“假如”。
    • “使” 在此結構中,主要起連接作用,與“如”結合使用,強化了假設的意味。它并非現代漢語中“派遣”、“緻使”的動詞義,而是虛化為假設連詞的一部分。
    • 因此,“如使”是一個複合連詞,專門用于引導表示假設的分句。
  2. 語法功能與含義:

    • 表假設條件: “如使”的核心功能是引出假設的條件或情況。它用于句首或句中,提出一個尚未發生或并非現實存在的情形。
    • 推導結果: 在提出假設條件之後,通常會緊跟一個表示在這種條件下可能産生的結果、推論或行動的句子。常用“則”、“必”、“将”等詞引出結果分句,形成“如使…則…”的典型結構。
    • 強調假設性: 相較于單用“如”,“如使”在語氣上往往帶有更強的假設性和探讨性,常用于論辯、說理或提出可能性分析。
    • 語義相當于: 其含義與現代漢語的“假使”、“倘若”、“要是”非常接近。
  3. 用法舉例(體現權威典籍來源):

    • 最經典的用例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是為欲富乎?”(據《古代漢語虛詞詞典》解釋)。 這句話的意思是:“假使我想要發財,辭去十萬的俸祿而接受一萬的俸祿,這難道是想要發財嗎?” 這裡的“如使”清晰地引出了孟子進行反诘的一個假設前提。
    • 又如:“如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則天下治。”(此句雖為概括《墨子·兼愛》思想,但體現了“如使”在提出理想化假設時的典型用法)。 意思是:“假使天下人都能互相愛護,國與國之間不互相攻打,家與家之間不互相侵擾…那麼天下就太平了。”

“如使”是一個古漢語中表示強烈假設關系的複合連詞。它用于句首或句中,引出虛拟的條件或前提,後文則闡述在此條件下可能産生的結果或結論,常與“則”等詞呼應。其語義和功能等同于現代漢語的“假使”、“假如”、“如果”。理解“如使”的關鍵在于把握其作為假設連詞的本質和在複句中引導條件分句的作用。

引用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如使”是古代漢語中的連詞,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假使”。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表示假設條件,用于引出某種假設情況下的結果。例如《孟子·告子上》中的“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意為“假使人們追求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2. 詞性與用法

    • 詞性:連詞,用于連接分句,表假設。
    • 結構特點:常出現在文言文或仿古語境中,現代漢語使用較少。
  3. 經典文獻出處

    • 《孟子·公孫丑下》:“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是為欲富乎?”
    • 《漢書·蕭望之傳》:“如使匈奴後嗣卒有鳥竄鼠伏,阙于朝享,不為畔臣。”
  4. 現代使用示例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書面或特定表達,如:“如使用信用咭付款,請填寫訂票憑單”。

  5. 相關争議
    有觀點認為“如使”并非獨立詞彙,而是“如果使……”的省略形式,但主流文獻仍将其視為表假設的連詞。

該詞主要用于文言文,現代漢語中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假設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百足之蟲,至斷不蹶扳道筆吏擘坼草甸子草屩承徽沖心串鈴春祈秋報村煞答揚得勢點充丁未鵝群霏解諷解幹糧構辭鍋底海立雲垂函列悍氣合肥市橫楣鴻翼黃庭狐唱枭和堅靭交牒交瞀加氣踦零錢金池禁寺巨檻砢碜練禫猛地裡冥昭瞢闇女夫秦弦攘災日記帳榮盛師尹屬稿水曹鮛鲔逃拐天座童星頽瘁亡厭文園無心想險側向前鮮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