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互应和。《文选·潘岳<笙赋>》:“管攒罗而表列,音要妙而含清,各守一以司应,统大魁以为笙。” 李周翰 注:“言竹管各守一声,以主相应。”
“司应”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司应”的拼音为sī yìng(部分资料注音为 sī yīng),原指相互应和,尤其用于描述乐器中各部分的协调配合。例如《文选·潘岳<笙赋>》中提到:“各守一以司应,统大魁以为笙”,李周翰注释为“竹管各守一声,以主相应”。
古典语境
在古汉语中,多用于描述音乐或自然声响的和谐呼应。如《笙赋》中形容笙管排列有序,音色清妙,通过不同音调的配合达到整体和谐。
现代引申义
部分资料将其扩展为理解并灵活应对变化的能力,强调在复杂情境中做出适时决策,例如企业管理或团队协作中的应变能力。
需注意,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更多见于古典文献或特定语境(如成语解析)。如需深入研究,可参考《文选》等古籍或语言学工具书。
《司应》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规劝、劝说、告诫。
《司应》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司”字的部首“口”,右边是“应”字的部首“广”。它的总笔画数为11。
《司应》是古代汉字词语,出自《诗经·唐风·条枘之什》中的《司应》篇。司应是古代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在宴会上规劝人们遵守礼节。
在繁体字中,《司应》的写法保持不变。
《司应》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
1. 他经常被司应着,以遵循正确的行为准则。
2. 先贤们在书中司应着仁义道德的重要性。
1. 司机
2. 司法
3. 司令
4. 司仪
5. 司徒
1. 规劝
2. 劝诫
3. 告诫
4. 规戒
5. 正告
1. 随从
2. 从义
3. 允从
4. 顺应
5. 依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