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鼠的足迹。 唐 郎士元 《送張南史》詩:“蟲絲粘戶網,鼠跡印牀塵。” 宋 張耒 《無題》詩之一:“出門屐齒苔痕滿,隱幾書塵鼠跡多。” 明 高啟 《京師寓廨》詩之三:“鼠跡塵凝帳,蛙聲雨到池。”
“鼠迹”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鼠迹”字面指老鼠的足迹,比喻事物留下的細微痕迹或線索,常用于描述不易察覺的迹象或蛛絲馬迹。該詞由“鼠”(老鼠)和“迹”(痕迹)組合而成,強調痕迹的微小與隱蔽性。
本義
指老鼠活動時留下的腳印或痕迹。例如:
“蟲絲粘戶網,鼠迹印床塵。”(唐·郎士元《送張南史》)
“出門屐齒苔痕滿,隱幾書塵鼠迹多。”(宋·張耒《無題》)
引申義
比喻事物的細微迹象或線索,多用于文學或推理場景中,如描述案件線索、曆史遺留痕迹等。例如:
“鼠迹塵凝帳,蛙聲雨到池。”(明·高啟《京師寓廨》)
該詞常見于古典詩詞,通過具體意象(如“床塵”“苔痕”)增強畫面感,同時隱喻環境荒僻或事物衰敗。例如:
“鼠迹”既具象(動物痕迹),又抽象(事物線索),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文學性較強,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籍或特定修辭場景。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和中的詞典來源。
《鼠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老鼠的腳印或遺迹。
《鼠迹》的拆分部首是“鼠”和“足”,其中“鼠”是鼠類動物的象形字,表示老鼠,而“足”是意思是腳。
根據《康熙字典》的筆畫順序,字母“鼠”有6畫,字母“迹”有8畫。
《鼠迹》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人們經常遇到老鼠的蹤迹,因此形成了這個詞語。
《鼠迹》的繁體字為「鼠蹤」,其中「蹤」是表示蹤迹的意思。
在古代寫作《鼠迹》時,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具體的變化包括形狀和筆畫的構造等。然而,整體而言,這些變化并不會改變字的基本含義。
以下是一些使用《鼠迹》的例句:
1. 在地闆上發現了幾個鼠迹。
2. 這個田地上到處都是老鼠的鼠迹。
3. 警察根據鼠迹找到了小偷的藏匿地點。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
1. 鼠洞:指老鼠喜歡出入的洞穴。
2. 鼠竊:指老鼠偷盜的行為。
3. 追蹤:指追尋蹤迹。
《鼠迹》的近義詞是「鼠蹤」,意思相同。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但可以用「幹淨」或「無迹可尋」與之對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