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古代書籍統分為四大類,故稱。 晉 荀勗 将群書分為四部:六藝、小學為甲部;諸子、兵書、術數為乙部;曆史記載和雜著為丙部;詩賦、圖贊、《汲冢書》為丁部。 東晉 李充 加以調整,以五經為甲部,曆史記載為乙部,諸子為丙部,詩賦為丁部。 隋 唐 以後沿用此種分法,稱為經、史、子、集。後亦用以泛指群書。 宋 劉敞 《六月二十六日雨閣晝寝》詩:“食有萬錢膳,架多四部書。”參閱《隋書·經籍志一》。
“四部書”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需根據上下文區分:
指中國古代将典籍分為四大類,即經、史、子、集:
特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儒家著作: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若涉及學術分類則指“經史子集”,若讨論儒家思想則指“四書”。
《四部書》是指中國古代典籍《易經》、《尚書》、《詩經》和《禮記》的合稱。這四部書是中國古代典籍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經國之寶”。
《四部書》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書”(shū),由“莫”(mò)為上半部分,表示草木的意思,下半部分為“叔”(shū),表示明天的意思。
根據《康熙字典》,《四部書》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0畫。
《四部書》這個稱呼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當時,南宋的學者朱熹将《易經》、《尚書》、《詩經》和《禮記》合稱為《四部書》。
《四部書》的繁體字為《四部書》。
在古代,由于字體演變和書寫方式的不同,漢字的寫法也有所差異。古時寫“書”的方式是類似于現在的“書”(shū),隻是字形稍有差異。
1. 學習《四部書》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國的文化與社會。
2. 許多古代文人骨子裡都流淌着與《四部書》相關的思想。
組詞:《書經》、《四書五經》、《四書五類》
近義詞:經典典籍、古籍
反義詞:現代文獻、當代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