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四部書的意思、四部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四部書的解釋

中國 古代書籍統分為四大類,故稱。 晉 荀勗 将群書分為四部:六藝、小學為甲部;諸子、兵書、術數為乙部;曆史記載和雜著為丙部;詩賦、圖贊、《汲冢書》為丁部。 東晉 李充 加以調整,以五經為甲部,曆史記載為乙部,諸子為丙部,詩賦為丁部。 隋 唐 以後沿用此種分法,稱為經、史、子、集。後亦用以泛指群書。 宋 劉敞 《六月二十六日雨閣晝寝》詩:“食有萬錢膳,架多四部書。”參閱《隋書·經籍志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四部書"是中國古代圖書分類體系的核心概念,指将典籍文獻劃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部類。這一分類法由西晉荀勖在《中經新簿》中初步确立(分甲、乙、丙、丁四部),後經東晉李充調整次序,至唐代魏徵等編《隋書·經籍志》正式定名為經、史、子、集,成為後世官私目錄學的主流分類标準。其具體含義如下:


一、經部

二、史部

三、子部

四、集部


曆史意義與影響

"四部"分類法系統整理了中國浩如煙海的古籍,構建了以儒家經典為核心、涵蓋曆史、諸子學說與文學藝術的完整知識框架。它主導了中國古代目錄學近兩千年,是研究傳統文化、古籍版本及學術流變的基礎體系。清代乾隆年間編修的《四庫全書》即是按此分類法編纂的最大規模叢書,标志着"四部"體系的巅峰應用。

參考來源:

  1. 《中國大百科全書·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四部分類法"條目。
  2.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華書局) - 經史子集四部總序及各小類序。
  3. 餘嘉錫《目錄學發微》(中華書局) - 系統闡述四部分類法的源流與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

“四部書”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需根據上下文區分:

一、作為古代圖書分類體系(四部分類法)

指中國古代将典籍分為四大類,即經、史、子、集:

  1. 起源:
    晉代荀勖首創“甲(經)、乙(子)、丙(史)、丁(集)”四部分類,後李充調整為“經、史、子、集”順序。
  2. 内容:
    • 經部:儒家經典及注釋(如《詩經》《周易》)。
    • 史部:曆史著作(如《史記》《資治通鑒》)。
    • 子部:諸子百家學說(如《莊子》《墨子》)。
    • 集部:詩文總集與個人文集(如《楚辭》《李太白集》)。
  3. 影響:隋唐後成為官方圖書分類标準,沿用至清代。

二、作為儒家經典簡稱(四書)

特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儒家著作:

  1. 形成過程:
    南宋朱熹将《禮記》中的《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合注,編成《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之名由此确立。
  2. 地位:
    元明清時期成為科舉考試核心教材,與“五經”并稱儒家經典體系。

常見混淆說明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若涉及學術分類則指“經史子集”,若讨論儒家思想則指“四書”。

别人正在浏覽...

巴克什辦得到本條邊笳裨補殘軍敗将産床顫抖搜扠腰城市居民蟲白蠟搊扇傳箋寸步難移淡飰當間跌剝的士督任方罫蕃厘風筵幹罷官臣谷草谷口躬耕蝦蟆台婚飛見風使舵講祀戢和寄菆劇韻濫僞類比推理兩用衫籠照埋伏圈門靜脈莫敢難然念思尼僧朋雠敲榨勒索奇靡權詐入立森沉上勁省徹剩餘價值詩阄時累樹苗所得素行天簧詳評掀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