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沙蝨 ”。 1.一種細小而極毒的虱子。 晉 葛洪 《抱樸子·登涉》:“又有沙蝨,水陸皆有,其新雨後及晨暮前,跋涉必著人,唯烈日草燥時,差稀耳。其大如毛髮之端,初著人,便入其皮裡,其所在如芒刺之狀,小犯大痛,可以針挑取之,正赤如丹,著爪上行動也。” 唐 元稹 《哭女樊四十韻》:“山魈邪亂逼,沙虱毒潛嬰。”《太平廣記》卷四七八引 前蜀 杜光庭 《錄異記·沙虱》:“ 潭 、 袁 、 處 、 吉 等州有沙虱,即毒蛇鱗中虱也。細不可見。夏月,蛇為虱所苦,倒掛身於江灘急流處,水刷其虱;或卧沙中,碾虱入沙。行人中之,所咬處如針6*孔粟粒。四面有五色文,即其毒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四·沙虱》:“按 郭義恭 《廣志》雲:沙虱在水中,色赤,大不過蟣,入人6*皮中殺6*人。”
(2).石蠶的别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一·石蠶》。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沙虱漢語 快速查詢。
沙虱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可從生物學、曆史文獻及文化引申角度分别解釋:
有毒寄生蟲
沙虱指一種極小的有毒虱類,常栖息于水邊或潮濕環境。晉代葛洪在《抱樸子·登涉》中描述其“大如毛發之端”,叮咬後會引起皮膚刺痛,需用針挑出。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補充,沙虱可能來自毒蛇鱗甲,毒性強烈,可緻人死亡。
石蠶别名
部分文獻(如《本草綱目》)提到沙虱是石蠶的别稱,屬于石蛾科昆蟲,具有藥用或生态研究價值。
作為成語“沙虱”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或人物,源自其體型微小、易被忽視的特性,常用于強調事物的渺小或無足輕重。
部分資料指出沙虱可能與恙螨等節肢動物有關,可能引發疾病(如恙蟲病),需注意野外防護。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生物學分類,可參考《抱樸子》《本草綱目》等原始資料。
沙虱,是指生活在泥巴中的一種小型底栖動物,主要捕食于河流和湖泊中的底栖藻類、有機碎屑等。下面将為您介紹沙虱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以及一些例句,同時給出一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沙虱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沙(水之部首)和虍(虎之部首)。整個詞共有9個筆畫。
沙虱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明确。根據古漢字字典的解釋,沙是指沙地,虱則是指一種軟體動物。将兩個字組合在一起,沙虱的字面意思就是栖息在沙地中的虱子。
至于繁體字形,與簡體字形相比,隻是書寫風格上有所不同,沒有改變意思或詞義。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很多變化。據古代文獻記載,沙虱在古代有時會以「紗蟆蛇」的字形來表示。這種寫法表現了當時人們對沙虱形态的直觀認識。
1. 沙虱主要生活在泥巴裡,是河流湖泊中的一種小型底栖生物。
2. 據傳沙虱是河流和湖泊的底層食物鍊中的重要一環。
沙虱的相關詞語有:沙地、虱子、底栖、底層、食物鍊等。
與沙虱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泥蟹、河虎、泥鳅等。
與沙虱意思相反的詞語有:高山、天空、懸崖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