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祀竈神之日。上古祀竈在夏日。後相傳 漢宣帝 時有 陰子方 ,于臘日晨炊,見竈神出現,遂以黃羊祭祀而獲巨富,因以臘日為祀竈日。事見《後漢書·陰興傳》。後世民間舊俗多以舊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為祀竈日。 宋 範成大 《祭竈詞》中有“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及“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詩句即指此。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十二月·祀竈》:“廿三日更盡時,家家祀竈,院内立桿,懸掛天燈。祭品則羹湯竈飯、糖瓜糖餅,飼神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羅拜,祝以遏惡揚善之詞。”
祀竈日是中國傳統節日,指祭祀竈神的日子,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祀竈日又稱祭竈、送竈,源于古代“五祀”之一。這一天民間認為竈神(竈王爺)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人間善惡,因此通過祭祀儀式送其啟程,祈求來年平安吉祥。
曆史演變
習俗活動
民間會供奉麥芽糖、酒、黃羊等祭品,希望竈神“上天言好事”,并在竈台貼對聯(如“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宋代範成大《祭竈詞》中“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即描述此俗。
文化意義
祀竈日寄托了人們對家庭和睦、生活富足的祈願,也體現了“敬神祈福”的傳統倫理觀念,是春節前的重要年俗之一。
祀竈日是一個具有古代漢字韻味的詞語,由“祀”、“竈”和“日”三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祀:⺩ (示旁)+ 示 (礻)(兩畫)
・竈:⺮ (竹頭)+ 灬 (火)(十畫)
・日:⺆ (亅)+ 曰 (口田)(四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會,祀竈日是指封建禮制中祭祀祖先的日子。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祭祀祖先是一種重要的宗教儀式,被視為與祖先溝通、祈福祈福、感激祖先的方式。
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祀竈日」一詞。
在古代,由于漢字的演變,祀竈日的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一些差異。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是「祀竃日」,字體上可能不同,并且字形也略有不同。這種差異是由于漢字在不同朝代、不同書法家手中的書寫變化所緻。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今天是祀竈日,我要帶着家人一起去祭拜我們的祖先。」
一些與祀竈日相關的組詞有:
・祭祖
・祈福
・家族
・傳統
祀竈日的近義詞可能有:
・祭祖日
・拜祖日
・紀念祖先的日子
祀竈日的反義詞可能沒有一個明确的反義詞,因為祀竈日本身是一種特定文化、宗教背景下的習俗,很難找到一個完全相反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