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漢 代對郡相、太守的尊稱。後仍沿用。《後漢書·方術傳下·華佗》:“ 廣陵 太守 陳登 忽患匈中煩懣,面赤,不食。 佗 脈之,曰:‘府君胃中有蟲。’”《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府君得聞之,心中大歡喜。”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 陳仲舉 ﹞為 豫章 太守,至便問 徐孺子 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羣情6*欲府君先入廨。’”
(2).舊時對已故者的敬稱。多用于碑版文字。 唐 柳宗元 《唐故朝散大夫永州刺史崔公墓志》:“以某年某月日,歸葬于某縣某原,祔于皇考吏部侍郎贈戶部尚書府君之墓。” 宋 歐陽修 《泷岡阡表》:“皇曾祖府君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皇祖府君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 宋 司馬光 《司馬氏書儀·慰人父母亡疏狀》“先某位奄棄榮養”自注:“無官有素契,改先某位為先丈;無素契,為先府君。” 明 方孝孺 《鄭府君哀辭》:“ 洪武 丁巳秋九月十日, 浦陽 義門八世之長 鄭府君 年七十有二,卒于家。”參閱 清 王芑孫 《碑版文廣例》卷七。
(3).舊時對神的敬稱。 唐 王度 《古鏡記》:“某是 華山 府君廟前長松下千歲老狸。”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府君漢語 快速查詢。
府君,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其釋義及演變過程可從權威辭書及古籍中得到印證:
漢代郡守掌管一郡政務,地位顯赫,故被尊稱為“府君”。此稱謂體現了對地方最高行政長官的敬意。
例證:
《後漢書·華佗傳》載:“廣陵太守陳登忽患胸中煩懑……佗脈之曰:‘府君胃中有蟲。’”
《漢語大詞典》釋:“漢魏時對太守的尊稱。”
魏晉南北朝時期,“府君”仍廣泛用于敬稱地方長官,并延伸至官方文書中對長官的泛稱。
例證:
《顔氏家訓·風操》雲:“祖父若沒,言須及者,則斂容肅坐,稱大門中,世父、叔父則稱從兄弟門中,兄弟則稱亡者子某門中,各以其尊卑輕重為容色之節,皆變于常。若與君言,雖變于色,猶雲亡祖亡伯亡叔也。吾見名士,亦有呼其亡兄弟為兄子弟子門中者,亦未為安貼也。江南風俗,自茲已往,高秩者,通呼為尊,同昭穆者,雖百世猶稱兄弟;若對他人稱之,皆雲族人。河北士人,雖三二十世,猶呼為從伯從叔。梁武帝嘗問一中土人曰:‘卿北人,何故不知有族?’答雲:‘骨肉易疏,不忍言族耳。’當時雖為敏對,于禮未通。吾嘗問周弘讓曰:‘父母中外姊妹,何以稱之?’周曰:‘亦呼為丈人。’自古未見丈人之稱施于婦人也……”(文中可見對尊長的敬稱習俗,含“府君”類敬語的使用背景)
《辭源》釋:“漢魏時太守自辟僚屬如公府,因尊稱太守為府君。”
唐代刺史職能與漢代太守相近,“府君”一詞遂演變為對刺史的尊稱,并進一步擴展為對已故祖先的敬稱(常見于墓志銘)。
例證:
《唐故處士王君墓志銘》載:“府君諱泰,字廣成,太原人也……”(此處“府君”指已故父親)
《漢語大字典》釋:“舊時對神的敬稱。如:府君廟(指城隍廟);亦用于對已故先輩的敬稱。”
宋元以後,“府君”亦用于民間信仰中對神祇(如城隍、土地神)的尊稱,體現其“主宰一方”的象征意義。
例證:
宋代《夷堅志》載有民衆祀奉“崔府君”的故事,反映神格化用法。
綜合來源:
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的權威條目,并輔以《後漢書》《顔氏家訓》《唐代墓志彙編》等古籍用例佐證其曆史語境。
“府君”是一個多義漢語詞彙,其含義隨曆史演變和語境不同而變化,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
漢代時,“府君”是對郡相、太守等地方官員的尊稱,後沿用至魏晉時期。例如:
唐以後,“府君”常用于碑版文字或墓志銘中,表示對祖先或已故長輩的尊稱。例如:
古代民間信仰中,“府君”也用于尊稱某些神靈,如:
闇無天日白鷢伯舅猜忍餐廳梴梴察士侈邪串座初犯畜枕辭窮從親蹙拶登大寳丁公藤短調堵口二虎八咭方寸已亂藩條肥饒過摩皓管赫耳墨斯洪大虹燭錠黃花酒僅僅進覽九野絕少分甘君公居舍跨蹈蠟燭令録留逆泷濤輪輻懵騰蒙漪門候難說話三十六宮三頭兩緒上潮室不崇壇水引餅贖絹樞掾蘇丹港穗軸彈射同心方勝妄異威尊命賤險脆鮮燿屑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