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貧民;受凍之民。《漢書·王莽傳下》:“乃二月癸巳之夜,甲午之辰,火燒 霸橋 ,從東方西行,至甲午夕,橋盡火滅。大司空行視考問,或雲寒民舍居橋下,疑以火自燎,為此災也。” 漢 荀悅 《申鑒·政體》:“下有飢民,則上不備膳;下有寒民,則上不具服。”
“寒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寒民”指貧苦或受凍的百姓,由“寒”(寒冷、貧困)與“民”(人民)組合而成,強調對底層民衆生存困境的關切。例如《申鑒·政體》提到“下有寒民,則上不具服”,體現古代對民生疾苦的重視。
多用于描述社會底層群體,表達同情或呼籲關注。例如:“芣苢本為一介寒民”,突顯個人出身貧寒;現代語境中也可借指經濟困難群體。
該詞承載儒家“仁政”思想,強調統治者對民衆的責任,如《申鑒》中“寒民”與“上不具服”的對應關系,體現古代政治倫理。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書》《申鑒》原文或詞典釋義(來源:、3、4)。
《寒民》是一個漢字詞組,意思是指貧苦的人民、窮苦百姓。
《寒民》由兩個部首組成,《宀》(寶蓋)和《大》(大字頭)。總共有11個筆畫。
《寒民》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早在漢代就有了。在繁體字中,寒寫作「寒」。
在古代,「寒民」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常見的一種寫法是「寒民冫」,其中「冫」讀作「bīng」,表示寒冷、冰冷。這種寫法強調了民衆生活貧苦、嚴寒的狀态。
1. 治國務必關注寒民冷氣,不能讓貧苦百姓過着艱難的生活。
2. 富人應該多關心寒民,給予他們一些幫助和支持。
1. 寒苦:形容生活極其貧困、艱苦。
2. 民衆:指廣大人民群衆,泛指國家或地區中的人民。
3. 窮人:指經濟困難的人,貧窮的人。
1. 百姓:與寒民意思相近,是指底層人民、廣大民衆。
2. 貧民:指貧困的人民。
寒民的反義詞是富貴,富貴指的是富有和榮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