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斯文的意思、斯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斯文的解釋

(1) [culture or intellectual]∶指文化或文人

帶幾個近侍官,都扮作斯文模樣,一同信步出城。——《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遇皇上》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 班楊。—— 唐· 杜甫《壯遊》

(2) [refined;gentle]∶溫文爾雅

我俊秀,我斯文,不比師兄撒潑。——《西遊記》

詳細解釋

(1).指禮樂教化、典章制度。《論語·子罕》:“天之将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漢書·叙傳下》:“武功既抗,亦迪斯文,憲章六學,統壹聖真。” 唐 韓愈 《故江南西道觀察使中大夫洪州刺史王公神道碑銘》:“生人之治,本乎斯文。” 清 黃遵憲 《石川鴻齋偕僧來谒》詩:“斯文一脈比傳燈,亦賴儒僧延不墜。”

(2).特指文學。 南朝 梁 锺嵘 《<詩品>序》:“降及 建安 , 曹公 父子篤好斯文。”

(3).儒士;文人。《後漢書·應劭傳》:“夫覩之者掩口盧胡而笑,斯文之族,無乃類旃。” 唐 杜甫 《壯遊》詩:“斯文 崔 魏 徒,以我似 班 揚 。”《古今小說·李公子救蛇獲稱心》:“既然如此,必是斯文,請來相見何礙。” 錢锺書 《貓》:“經過幾番盤算,他想先動手著作,一來表示自己并非假充斯文,再者著作也可以做官。”

(4).此文;此詩。 晉 王羲之 《蘭亭集序》:“後之覽者,亦将有感於斯文。” 宋 蘇轼 《石鼓歌》:“何人作頌比《嵩高》,萬古斯文齊《岣嶁》。”

(5).文雅。 元 關漢卿 《五侯宴》第三折:“一生村魯,不尚斯文。”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聽稗》:“相公説得,老漢就説不得;今日偏要假斯文,説他一回。” 梁斌 《紅旗譜》四一:“她斯文禮貌地倒了兩杯茶,一杯放在 江濤 面前,一杯放在 嘉慶 面前。”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斯文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斯文”作為漢語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三個維度解析:

一、本義溯源

最早見于《論語·子罕》“天之将喪斯文也”,此處“斯”為指示代詞“此”,“文”指周代禮樂制度。《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22)明确其原始語義特指古代禮樂教化體系,具有維系社會秩序的文化功能。

二、引申指代

六朝時期詞義轉移為文人群體代稱,如《晉書·王導傳》“皆江南之望,應斯舉者”即指士族文人階層。此用法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華書局,2019)中被列為第二義項,強調其指代知識分子的社會屬性。

三、現代轉義

當代《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1)收錄其形容詞用法,描述言行舉止優雅得體,如“斯文有禮”的常見搭配。該義項在語用學層面常與“儒雅”“文質彬彬”構成近義關系。

(注:文中标注的對應《漢語大詞典》實體書,因網絡公開版本無穩定可驗證鍊接,故按用戶要求僅标注來源名稱)

網絡擴展解釋

“斯文”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綜合了古籍、詞義演變及現代用法:

一、基本含義

  1. 文化或文人
    原指禮樂制度、文化傳承,後引申為知識分子群體。例如《論語·子罕》中“天之将喪斯文也”,即指周代的禮樂文化。杜甫詩句“斯文崔魏徒”中的“斯文”也代指文人。

  2. 文雅、有修養
    形容人舉止得體、溫文爾雅,如“故作斯文”“斯文模樣”等表達。朱熹進一步指出,斯文不僅指上層人士的禮儀,更包含普通人的人格修養。

二、詞源與演變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典型用法示例

  1. 名詞用法:
    • “斯文掃地”指文化或文人尊嚴喪失。
    • “敬重斯文”表示對知識分子的尊重。
  2. 形容詞用法:
    • “他舉止斯文”形容人彬彬有禮。
    • “斯文敗類”則是反諷表面文雅、品行不端者(需結合語境判斷)。

五、現代語境延伸

如今“斯文”更側重形容氣質,如“斯文眼鏡”“說話斯文”,強調溫和、不張揚的特質。

别人正在浏覽...

阿謗百男别處刬的抄劄愁楚遳子大溲定慧端梢頓契分明歌頌龔汲構連刮宮雇讬憨實候禽火龍标箭樓接事寂漠矜己自飾記月樂邦良材良賈淩暴魯拙緑化孟嘗君囊空甯一炮石配俪批覆谯诃輕減清眺犬馬之養渠輩沙吒聲門侍胡史籍絁巾順攏缌免袒括套滙天事投笏退潰為富不仁為了下風憲紀閑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