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質絲巾。《新唐書·藩鎮傳·劉稹》:“﹝ 崔士康 ﹞扶出 稹 ,為裹絁巾,曰:‘毋更欲殺敕使。’”《新唐書·藩鎮傳·劉崇魯傳》:“絁巾縿帶,不入禁門。”
“絁巾”是一個由“絁”和“巾”組合而成的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需分拆解釋:
絁(shī)
指一種粗制的絲織品,質地較厚且粗糙,屬于古代平民常用的布料。其原料為次等蠶絲或與其他纖維混紡,多用于制作日常衣物或喪服。
巾(jīn)
廣義指頭巾、布巾等裹頭或擦拭用的織物,狹義可指士人佩戴的冠巾,如“綸巾”“方巾”等,象征身份或禮儀。
組合釋義
“絁巾”即用粗綢制成的頭巾,可能是古代平民或特定場合(如喪禮)使用的簡樸服飾,強調實用性而非裝飾性。由于該詞較為生僻,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使用,更多見于古籍或曆史研究領域。若需更精确的文獻例證,建議查閱《說文解字》或《釋名》等古代字書。
絁巾(shī jīn),也稱真絁、紗巾,是一種由絲綢制成的小巾,在中國曆史上被廣泛使用。下面将介紹關于絁巾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絁巾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分别是“細”部首和“巾”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絁巾一詞源自于古代的漢語,最早出現在《禮記·玉藻》一書中。在繁體字中,絁巾的寫法為「紗巾」。
在古代,絁巾的漢字寫法有一些變化。例如,它的古寫字形為「絲巾」,在秦漢時期則寫作「絁巾」。
1. 她戴着一條精美的絁巾,顯得格外優雅。
2. 他在風中揮舞着一塊繡着花紋的絁巾,吸引了衆人的目光。
組詞:絁帽(shī mào)、絁綢(shī chóu)、絁衫(shī shān)。
近義詞:絲巾、真絲巾。
反義詞:棉巾、麻巾。
以上就是關于絁巾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介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