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劄的意思、抄劄的詳細解釋
抄劄的解釋
見“ 抄紮 ”。
詞語分解
- 抄的解釋 抄 ā 謄寫,照原文寫:抄本。抄寫。抄襲。傳抄。 搜查而沒收:抄沒(?)。抄家。抄斬。 走簡捷的路:抄近。抄小道。包抄。 同“綽”。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劄的解釋 劄 á 古時寫字的小木筒:劄記。 信件:手劄。信劄。 舊時的一種公文:劄子。 夭死。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抄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抄劄”亦作“抄紮”,指官府對財産或人口的查抄沒收,屬于法律或行政強制措施。該詞多見于宋、元、明時期的文獻,如《元典章》《水浒傳》等。
二、用法與例證
-
宋代案例
據《玉照新志》記載,宋代官員周懿文曾“抄劄景王府”,沒收其財物并計算贓物價值(“計贓六疋六尺”)。
-
元代法典
《元典章·刑部五·燒埋》規定,抄劄的財産需根據案情處理,如無苦主則歸還原主。
-
文學作品
《水浒傳》第五八回提到“抄紮家私,分俵衆軍”,《警世通言》中也有“抄紮入官”的表述,均指沒收財産充公。
三、其他說明
- 異體字:部分文獻中寫作“抄紮”,兩者含義相同。
- 現代使用:該詞現已罕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中。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法律條文,可查閱《元典章》《玉照新志》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抄劄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抄錄或摘抄記錄的文獻或文件。該詞的拆分部首為手和者,屬于形聲字。手部表示相關操作的手勢,而者部則表示動作的執行者。抄劄的總筆畫數為16畫。
抄劄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書管理制度。在古代,文書多以手工抄錄的形式保存,而抄錄得到的文獻或文件被稱為抄劄。這種抄錄的方式幫助人們保存和傳承重要的文化和知識。
抄劄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抄箚」。繁體字中的「箚」字在結構上與簡體字中的「劄」字類似,意思也相近。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劄字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上面的部分是象形字手,下面的部分是注音符號者。這個寫法可以看出,古代人們通過手的動作來描述抄錄的操作。
以下是一個關于抄劄的例句:在古代,學者們常常通過抄劄将重要的文獻和書籍記錄下來,以便後人學習和參考。
與抄劄相關的組詞包括抄錄、摘抄、記錄等。這些詞語都指代了類似的行為,即将重要的信息抄寫或記錄下來。
近義詞可以包括抄寫、抄錄、記錄等詞語。這些詞都與信息的書寫或記錄有關。
反義詞則可能包括忘記、删除、銷毀等詞語。這些詞表示了與抄劄相反的行為,即将信息從記錄中移除或銷毀。
希望以上的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向我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