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抄劄的意思、抄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抄劄的解釋

見“ 抄紮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抄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宋元時期的官方文書語境中,其核心含義為登記、記錄或造冊,特指官府對人口、戶籍、財産等進行的書面清查與備案。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背景及文獻例證三方面詳細闡釋:


一、字義解析

  1. "抄"

    本義為謄寫、錄副,引申為清點、搜查(如"抄沒家産")。

  2. "劄"

    原指古代書寫用的木簡,後指公文、文書(如"兵劄""戶劄")。

    合稱"抄劄"即通過書面形式記錄清查結果,強調官方文書的正式性。


二、曆史語境與用法

時期:宋元時期常見于戶籍管理與赈災制度。

典型場景:


三、權威文獻例證

  1. 《漢語大詞典》

    釋為:"清查記錄;登記造冊。" 并引《元史·食貨志》:"諸處被災,依例抄劄赈濟。"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版,第6卷第298頁。

  2. 《宋會要輯稿·食貨》

    記載紹興二年(1132年)诏令:"流民歸業者,令州縣抄劄,優加赈給。"

    來源:中華書局影印本,1957年。

  3. 《夢粱錄·恤貧濟老》

    描述南宋臨安府:"冬遇大雪,差官抄劄城内外貧乏不能自存者,日支錢米。"

    來源: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點校本。


四、現代研究參考

據學者研究(如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抄劄"是宋代基層行政的關鍵環節,兼具人口統計與資源分配功能,體現古代國家治理的技術化特征。

來源: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87頁。


"抄劄"是宋元時期官府對人口、財産進行官方登記造冊的專稱,其釋義需置于古代行政與法律文書體系中理解,現代漢語已罕用。

網絡擴展解釋

“抄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抄劄”亦作“抄紮”,指官府對財産或人口的查抄沒收,屬于法律或行政強制措施。該詞多見于宋、元、明時期的文獻,如《元典章》《水浒傳》等。

二、用法與例證

  1. 宋代案例
    據《玉照新志》記載,宋代官員周懿文曾“抄劄景王府”,沒收其財物并計算贓物價值(“計贓六疋六尺”)。

  2. 元代法典
    《元典章·刑部五·燒埋》規定,抄劄的財産需根據案情處理,如無苦主則歸還原主。

  3. 文學作品
    《水浒傳》第五八回提到“抄紮家私,分俵衆軍”,《警世通言》中也有“抄紮入官”的表述,均指沒收財産充公。

三、其他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法律條文,可查閱《元典章》《玉照新志》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兵戎相見沖曠雌搭刺填麤良大教倒打一耙遏過坊人朏魄奉呈風馳霆擊風從響應符玺糕點貢祿共頭慣技海蠡酣酒黑炭賀家畫缋鹘拳簡帛紀綱仆濟貧九回腸拘教軍咨渴塵萬斛勞竭練銳倮兒漫天大謊毛丁蒙裡蒙懂靡屆貉同丘南山律宗鳥策歐碧偏聽偏信破土全殲驅踧睿睠三朝元老散闊砂碛甚末仕朝私謾太平門鹈峰頭庭相嗢咽痿損五代史奚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