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志日月。 唐 張莒 《紫宸殿前櫻桃樹賦》:“自承恩於攀賞,固無憂於翦伐;伴穠李以表年,笑階蓂之記月。”按,相傳 堯 時有瑞草蓂莢夾階而生,隨月生死。每月朔始生一莢,月半而生十五莢。十六日以後,日落一莢,及晦而盡;若月小則一莢焦而不落,可用以占日月之數。
“記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指通過特定方式标志或記錄日月的運行周期。該詞最早見于唐代張莒《紫宸殿前櫻桃樹賦》中「笑階蓂之記月」的表述,其文化背景與古代傳說相關。
據《帝王世紀》記載,堯帝時期有一種名為「蓂莢」的瑞草,其生長特性與月相變化同步:每月初一長出一莢,至十五日生滿十五莢,十六日起每日掉落一莢,月末落盡。若遇小月(30天),最後一莢會枯而不落,古人以此占卜日月之數。
在文學作品中,「記月」常被用作時間流轉的象征意象,例如通過植物榮枯、月相盈虧等自然現象來暗喻歲月變遷,體現了中國古代「觀物取象」的哲學思維。
需注意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若需查詢更權威的漢字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記月(jì yuè)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記錄月份或者記住月亮。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言”和“月”,其中“言”表示語言,而“月”則表示月亮。
根據漢字的構造,記月的部首和筆畫如下:
部首:言(yán)
筆畫:7 點畫部首
記月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進化過程。在古代,人們經常使用文字記錄時間、事物等信息。隨着社會的發展,月份的概念逐漸産生,于是有人将“言”和“月”兩個字合并起來形成了記月。
記月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記月」。
在古時候,記月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具體來說,古代的漢字寫法更加繁複,筆劃的順序和形态也較為不同。然而,盡管記月的古代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它的基本含義和思想是保持一緻的。
以下是一些有關記月的例句:
1. 我要記月的時間,因為我喜歡看星星點點的月亮。
2. 每次我看到月亮,我就會記月的形狀和顔色。
3. 她說她會記月的每一個月份,但實際上她經常忘記了。
除了記月,我們還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月光、月球、月亮等等。
近義詞:記日、記時
反義詞:忘月、忘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