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礮石”。古代用炮抛射的石頭。《文選·潘嶽<閑居賦>》:“礮石雷駭,激矢蝱飛。” 李善 注:“礮石,今之抛石也。”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五:“ 李允則 , 真廟 時知 滄州 。虜圍城,城中無礮石,乃鑿冰為礮,虜解去。”《元史·唵木海傳》:“攻城以砲石為先,力重而能及遠故也。”《水浒傳》第一一三回:“城上列着踏弩、硬弓、擂木、砲石。”
“炮石”是古代戰争中使用的兵器,主要指通過抛射裝置投擲的石頭,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定義
“炮石”指古代用抛射裝置(如抛石機)發射的石頭,用于攻擊敵方城牆或士兵。早期“炮”寫作“砲”或“礮”,與火器無關,而是利用杠杆原理的機械裝置(如砲車)抛射石塊。
曆史文獻記載
功能與演變
炮石是冷兵器時代的重要遠程武器,後隨火藥發展逐漸被金屬管狀火器取代。提到“砲”從抛石機械演變為火藥發射的金屬彈頭兵器。
文學與使用實例
字形與異體
“炮石”在古籍中亦作“礮石”“砲石”,如指出“砲”為兵器泛稱,後衍生出“爆竹”等含義。
炮石是冷兵器時代通過機械力抛射的石頭,廣泛用于攻城守備,後隨技術進步被火藥武器取代。其名稱和形态在文獻中有多種變體,反映了古代軍事技術的發展。
炮石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炮”和“石”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如下:
“炮”字的部首是“火”,它的筆畫數為5畫。
“石”字的部首是“石”,它的筆畫數為5畫。
炮石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軍事用語,用來指代火炮所使用的石塊。在古代戰争中,火炮發射時需要放入特制的石塊作為炮彈,這種石塊被稱為炮石。
在繁體字中,炮石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炮石的形狀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意義一直都是指代炮彈的石塊。
以下是炮石的一個例句:
古代戰争中,火炮所使用的炮石威力巨大。
以下是一些炮石相關的詞語:
組詞:火炮、炮彈、石塊
近義詞:炮彈
反義詞:火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