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投版 ”。 明 章懋 《送鄭尚書》詩:“投笏遠辭丹鳳闕,棹舟閑過 白鷗汀 。”
“投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投笏”字面為丢棄笏闆,實際多用于比喻官員主動辭官,體現古代文人的隱逸情懷。其用法多見于詩詞或曆史文獻,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投笏(tóu hù),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拆分為投和笏兩個部分。
投(tóu)是由「扌」和「⺌」兩個部首組成,其中「扌」表示手部,「⺌」則是古代的一個腳部字形,表示跳躍的動作,合在一起表示用手抛擲的意思。
笏(hù)是由「⺮」和「午」兩個部首組成,其中「⺮」是部首形狀,表示竹子,「午」則是古代表示工具的象形字形,合在一起表示古代貴族用來執掌職權的一種儀器,也稱為笏闆。
從字義上來講,投笏表示古代貴族在對上級的不滿或抗議時,将手中的笏闆扔擲到地上的一種行為。
《投笏》一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盧植傳》中。當時,盧植作為一位官員,因為對上司的指責和不滿,不顧禮儀規範,将手中的笏闆扔棄于地,以表達自己的意見。
在繁體字中,投笏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投笏的寫法可以有一些變化。例如,有時會在「扌」之上加上一橫「一」,表示手的動作;或者在「⺮」之上加上一橫「一」,表示笏闆的構造。這些變化是為了更好地表達字義,但在現代漢字标準中已不再使用。
1. 士大夫面對強權,常常選擇投笏以示抗議。
2. 他一怒之下,竟然投笏辭職。
3. 面對不公正待遇,我們應該用更理智的方式表達不滿,而不是投笏。
投懷送抱(tóu huái sòng bào)
投機(tóu jī)
投降(tóu xiáng)
抛鼠忌器
棄笏
棄柳
奉笏
拾笏
順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