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缌服與免服,均喪服之輕者。借指關系較遠的族人。免,謂正服以外共承高祖之父的五世孫所服。其服以布廣一寸,從項中而前,交于額上,又卻向後繞于髻。見《禮記·檀弓上》、《禮記·大傳》。 明 章懋 《處士郭公墓志銘》:“惟 郭氏 , 蘭谿 著姓,世居邑之 中和坊 ,族大以強,緦免二千餘指。”
“缌免”是中國古代喪服制度中的術語,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缌免”合指兩種較輕的喪服,借代關系疏遠的族人。《禮記·檀弓上》《禮記·大傳》中記載了其佩戴方式和適用親屬範圍。
古代家族制度中,“缌免”被用來區分親疏關系。例如明代章懋的墓志銘提到“緦免二千餘指”,即形容郭氏家族成員衆多,包含大量遠親。
古代喪服分五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其中“缌麻”為最輕,僅需服喪三個月;“免”則更輕,適用于無服親屬或特殊儀式。
“缌免”反映了古代以喪服區分親屬關系的禮制,既包含具體服飾形式,也承載着宗族倫理内涵。如需進一步了解五服制度,可參考《禮記》原文或相關禮學注解。
缌免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sī miǎn。它的意思是修補,彌補。常用于形容對缺陷或錯誤進行修複,彌補損失的意思。
缌免的部首是缶,部首字義是陶瓷容器。缌免的筆畫數為12,是一個較為複雜的漢字。
缌免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漢字“漆身無糞臭,免遭百戰争”。缌是漆塗,免是避免,即在戰争中使用漆身避免争鬥的意思。這個詞後來引申為修補和彌補的義項。
在繁體字中,缌免的寫法保持一緻。
在古代,缌免的寫法可能存在一些差異,但主要結構和意義并沒有改變。比如,在先秦時期,缌字是由“糸”的上部加上“隹”表示。而在漢朝時期,又加上了“玄”作為補充,構成了現在的形狀。
1. 為了缌免工作上的失誤,他加班到深夜仔細核對了每一份文檔。
2. 他一再道歉,希望能缌免由于他的過錯而帶來的後果。
- 缌縫:修補縫合。
- 缌合:修補合攏,湊合,彌補。
- 缌補:修補,補救。
近義詞包括修補、彌補、補救。
反義詞為破損,指物品或事物受損,無法修複或彌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