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策問的意思、策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策問的解釋

[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politics] 古代以對答形式考試的一種文體,内容以經義、政事為主,與今之論文答辯略有類似之處

詳細解釋

(1).以蓍草占問。 漢 袁康 《越絕書·德序外傳記》:“ 範蠡 因心知意,策問其事,蔔省其辭。”

(2).以經義或政事等設問要求解答以試士。《後漢書·和帝紀》:“帝乃親臨策問,選補郎吏。”《北齊書·儒林傳·馬敬德》:“ 敬德 請試方略,乃策問之,所答五條,皆有文理。”

(3).指所設的試題。《明史·選舉志二》:“明年會試,取中一百二十名,帝親製策問,試于 奉天殿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三回:“頭場才了,二場的經卷又來,二場完了,接着又是三場的策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策問”是古代中國選拔人才的一種考試形式,其核心是通過設問考察應試者的學識與政見。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1. 考試文體:策問以對答形式呈現,内容圍繞經學、治國策略等議題,類似于現代的論文答辯。
  2. 選拔功能:起源于漢代,被用作帝王或考官測試人才政治見解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手段。

二、曆史發展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漢文帝時期,如公元前196年漢高祖下诏舉薦人才,文帝十五年(前165年)親自策問“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者”,開創策問制度。
  2. 演變:漢代分“制策”(帝王親自出題)和“試策”(常規考試),後世科舉沿用并發展為固定題型。

三、形式與内容

  1. 結構:通常包含四部分:
    • 策題:提出問題;
    • 策引:背景說明;
    • 策案:應試者分析作答;
    • 策尾:總結陳詞。
  2. 主題:涉及國家治理、曆史事件評析、社會現象對策等,注重考察邏輯思維與實際應用能力。

四、相關概念

五、文化意義

策問不僅是考試工具,更是古代知識分子參政議政的重要途徑,反映了“學而優則仕”的儒家思想。其影響延續至明清科舉,成為考核治國才能的核心方式之一。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答題範例,可查閱《後漢書》等典籍或科舉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策問(cè wèn)一詞通常用于表達“探索問題”的意思。它可以拆分成“⺆”和“門”,⺆為左邊的部首,表示手的形狀;而“門”代表開啟、進入的意思。這樣組合在一起的意思是用手去打開一個問題的門扉,探究其中的真相。 《策問》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了。在繁體字中,策問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不過這個詞的古代形式與現代形式保持一緻,沒有變化。 下面是一個例句:他将策問的目光投向了這個問題的核心。 其他與“策問”相關的詞彙有:“探索”、“探究”、“研究”等。它們可以用來形容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行為。 至于與“策問”相反的意思,我認為我們可以用“回避”這個詞來表達。它表示故意回避或逃避問題,而不去解決或回答它。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有其他疑問,我會很樂意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