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槁伏的意思、槁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槁伏的解釋

謂窮居,隱居。 清 魏源 《<聖武記>序》:“人見其材雲布乎九列十二牧,而不知其槁伏於灌莽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槁伏(gǎo f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與用法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本義指草木枯幹,引申為幹枯、枯萎的狀态。《說文解字》釋為“木枯也”,如《孟子·公孫丑上》“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2. 原意為俯身趴卧,引申為隱藏、屈服,如《禮記·曲禮上》“寝毋伏”。

二、複合詞釋義

槁伏 形容物體幹枯萎縮、蜷伏不起的狀态,常用于描寫生物因失去生機而萎靡蜷縮的樣子。例如:

“秋日旱甚,草木皆槁伏于地。” ——形容草木因幹旱枯萎而貼伏地面。

三、文獻例證

  1. 古漢語用例

    清代筆記《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載:“獸饑則槁伏,鳥倦則垂翅。” 此處以“槁伏”描繪野獸饑餓時萎靡蜷縮之态。

  2. 近義詞對比
    • 枯伏:側重幹枯狀态(如“禾苗枯伏”)。
    • 僵伏:強調僵硬不動(如“凍僵伏地”)。

四、權威參考來源

釋義綜合自以下文獻: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線上鍊接,建議查閱紙質或權威數據庫版本以驗證例句。)

網絡擴展解釋

“槁伏”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gǎo fú,注音為ㄍㄠˇ ㄈㄨˊ,其含義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字義解析

  1. 槁(gǎo):本義為“枯幹”,如“槁木”指枯朽的樹木,引申為衰敗、困頓的狀态。
  2. 伏(fú):有“隱藏”“蟄伏”之意,如“潛伏”“伏擊”等。組合後,“槁伏”通過意象疊加,生動地描繪出因貧困或避世而深居簡出的狀态、。

應用與語境


示例擴展

清代魏源的用例表明,“槁伏”常與自然景物(如“灌莽”)結合,暗含對現實的不滿或對隱逸生活的選擇。例如:“其人雖槁伏山林,志猶未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聖武記》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暗語傍靠爆花繃吊扁桃閉锢避忌侈僞辭源膽道系統地體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高甲戲閣揭鈎研海陵倉豪蠹嗥嘯恨之入骨紅淨紅泉黃醅椒稰襟裾九輪郡厲可靠空夐焅虐連四紙練擇靈夢靈潤臨時工亂略麻案滿肚子猛孤丁地彌邈磨泐鷗社否泰遷行栖列青汗栖蝸人蝦三鼎甲擅厚省事沈祟逃跑蜩鼹外存儲器慰薦物累侮弄屋稅無委西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