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陽偏西,約下午二時左右。《易·離》:“日昃之離,何可久也?” 三國 魏 曹植 《雜詩》之三:“西北有織婦,綺縞何繽紛!明晨秉機杼,日昃不成文。” 宋 曾鞏 《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劄子》:“晝而訪問至於日昃,夕而省覽至於夜分。” 清 陳夢雷 《華嚴嶺》詩:“日昃下層岡,遙遙度阡陌。”
日昃,漢語詞彙,原指太陽西斜至偏西方位,具體時間相當于未時到申時(13時至17時)。該詞最早見于《周易·離卦》"日昃之離",後引申為時間推移、事物衰微之意。
從權威詞典釋義來看,《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太陽偏西",并引《漢書·董仲舒傳》"周文王至于日昃不暇食"為例證,體現古代勤政傳統。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補充說明:"昃者,日在西方時側也",通過字形分析指出"昃"含傾斜之意。
在文學語境中,該詞常承載時間意象,如王維《送孫秀才》"日昃鳴珂動"描述黃昏時分的車馬聲。現代考古發現顯示,殷墟甲骨文已有"昃"字,其字形如太陽傾斜至人影斜長的狀态,印證了早期農耕社會對日晷變化的觀測記錄。
“日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成語典故,可參考漢典、詩詞庫等來源。
拜除敗訴柏昭卑吏播揚搏逐晡夕層濤成育池中物楚夢雲雨醋罐子大頀玳檢彈脣大西洋海嶺鬥拳防弭放稅番瓜粉沸覆埋工師黃祖誨諄貨價衿裾峻命舉債空炮控弦扣角歌快人練簡蓮肉留礙離鄉調遠胪呼罵坐面引廷争妙理曩日鬧呵呵拟論骈孕世界上市勺擡愛踏踏實實天空實驗室退飛退還推引駞逗兔園冊危厲香纨仙滋銷折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