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日昃的意思、日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日昃的解釋

太陽偏西,約下午二時左右。《易·離》:“日昃之離,何可久也?” 三國 魏 曹植 《雜詩》之三:“西北有織婦,綺縞何繽紛!明晨秉機杼,日昃不成文。” 宋 曾鞏 《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劄子》:“晝而訪問至於日昃,夕而省覽至於夜分。” 清 陳夢雷 《華嚴嶺》詩:“日昃下層岡,遙遙度阡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日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古籍引用

  1. 《周易》提到“日昃之離,何可久也”,比喻事物盛極而衰的自然規律。
  2. 《漢書·遊俠傳》記載“至日昳皆會”,其中“日昳”即“日昃”,表示午後集會的時間。

相關詞彙與用法

擴展知識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成語典故,可參考漢典、詩詞庫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日昃:意思、部首和筆畫

日昃(rì zè)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太陽升起和落下的時間,即日出和日落。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日”(rì,意為太陽),右邊是“昃”(zè,讀音為“zèn”,表示落下)。

“日”部的筆畫數為4,它是一個非常常見的漢字部首,常用來表示與太陽相關的事物。而“昃”部的筆畫數為8,由于較多的筆畫數,所以拼寫這個字需要更多的筆劃技巧。

來源和繁體字

“日昃”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昃”原指太陽偏西,即太陽落下的意思。由于日出和日落是太陽在天空中移動的表現,所以“日昃”從字面上看就是日出和日落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昃”字寫作“昃”(讀音為“z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不同的變化。雖然“日昃”的基本形狀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一些細節方面的變動可以看出古漢字與現代漢字寫法的差異。

根據古籍中的記載和考古發現,古代漢字“日昃”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字形上,古代的“昃”字一般是将“日”字與一個表示偏旁部首的符號相連,形成一個整體的字形。

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例句:

1. 我每天早晨都會看到美麗的日昃。

2. 傍晚的日昃時分,天空染上了一抹絢麗的紅色。

組詞:

1. 晝夜(zhòuyè):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2. 日出(rìchū):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

近義詞:

1. 日出:太陽升起的時刻。

2. 黃昏(huánghūn):太陽落山前後的時刻。

反義詞:

1. 日落(rìluò):太陽下山,天黑。

2. 拂曉(fúxiǎo):天快亮的時候,太陽即将升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