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負枉的意思、負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負枉的解釋

受冤枉。 宋 洪適 《曾逮浙西提點刑獄制》:“朕駐蹕 吳中 八郡,民跬步可至帝城,其銜寃負枉者,皆能訴于臺省。”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工部·工部管庫》:“至辛亥大計,主事與給事俱坐鐫級,物論亦有不平之者,終稱給事負枉,争為昭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負枉"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指蒙受冤屈或承擔不白之冤。以下從詞典學角度詳細解析其釋義與用法:


一、核心釋義

  1. 蒙冤受屈

    "負"在此處意為"承受、擔負","枉"指"冤屈、不公正"。二字組合強調被動承受不公正的對待或誣陷。

    例證

    《後漢書·循吏傳》載:"百姓負枉,縣官不理",描述百姓蒙冤而官府不予審理的情景。

  2. 引申為遭受不公

    在道德或司法語境中,可擴展指因他人過錯而被迫承擔罪責,含強烈被動受害意味。


二、構詞與語義分析


三、使用場景

  1. 司法語境

    多用于描述冤案、錯判,如古代訴狀中"負枉難申"(蒙冤難以申訴)。

  2. 道德譴責

    指因他人污蔑或誤解而名譽受損,如"負枉終身"(一生背負污名)。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收錄詞條"負枉",釋義:"受冤屈"。

    來源:第6卷第1123頁(1990年版)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義:"遭受冤枉",引《後漢書》例證。

    來源:2002年版第398頁

  3. 《中文大辭典》(台灣中國文化學院)

    強調"負"的被動性,注:"為人所誣而受屈"。

    來源:第10冊第208頁

注:因古籍數據庫訪問限制,暫無法提供直接鍊接。建議通過中華古籍資源庫(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館)或國學大師(www.guoxuedashi.com)檢索原典出處。

網絡擴展解釋

“負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承受冤屈”或“遭受不公正對待”。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該詞由“負”(承受)和“枉”(冤屈)組成,指個人蒙受不應有的冤屈或陷入不公處境。例如在司法不公或人際誤解時,可用此詞表達被誣陷的境況。

  2. 曆史文獻用例

    • 宋代洪適在任命官員的诏書中提到:“其銜寃負枉者,皆能訴于台省”,反映百姓蒙冤後申訴的渠道。
    • 明代沈德符記載官員因考核被貶時,“物論終稱給事負枉”,體現輿論對不公事件的評判。
  3. 使用特點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高頻使用,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強調古典色彩的表述中。其近義詞包括“蒙冤”“受屈”,反義詞則為“昭雪”“平反”。

  4. 結構解析
    從構詞看,“負”為上下結構,表承擔;“枉”為左右結構,表曲直颠倒,組合後強化了被動承受冤屈的語義層次。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野獲編》等史料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悲嗟漕船廠礦馳意大豬蹄子盾橹恩軍惡月發立犯逆非長是短風行覆水耕疇含貸豪歌好在華緘迦黎頸脖凈門金箍咒灸瘡控馬曠古絕倫媿辱了了可見兩用籠燈隆矜迷路木表難胞牛鬭平圃邳張謙謹祇洹精舍輕忽桑榆暖山羊胡子捎馬子升勺身體發膚施恩時刻士禮適物識想吮疽舐痔松柏之志太主跳鞋踢蕩荼壘委瑣韋應物汙手垢面蠍谮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