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策问的意思、策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策问的解释

[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politics] 古代以对答形式考试的一种文体,内容以经义、政事为主,与今之论文答辩略有类似之处

详细解释

(1).以蓍草占问。 汉 袁康 《越绝书·德序外传记》:“ 范蠡 因心知意,策问其事,卜省其辞。”

(2).以经义或政事等设问要求解答以试士。《后汉书·和帝纪》:“帝乃亲临策问,选补郎吏。”《北齐书·儒林传·马敬德》:“ 敬德 请试方略,乃策问之,所答五条,皆有文理。”

(3).指所设的试题。《明史·选举志二》:“明年会试,取中一百二十名,帝亲製策问,试于 奉天殿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头场才了,二场的经卷又来,二场完了,接着又是三场的策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策问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复合词,既指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重要文体,也指以策论形式进行提问的行为。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演变及文化内涵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科举考试文体

    指古代科举(如唐代制科、宋明清殿试)中由皇帝或考官提出有关治国方略、经义阐释的议题,要求考生以书面作答的文体。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旨在考察应试者的学识与实务能力。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动词性含义

    指以策论形式提问或诘问的行为。如《后汉书·和帝纪》载:“帝乃亲临策问,选补郎吏。”

    来源:《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历史演变与文体特征


三、文化价值与现代关联

策问不仅推动古代教育“经世致用”思想的实践,其“问题—对策”模式亦影响现代议论文写作与政策研究范式。如苏轼《教战守策》即对策名篇,至今被选入语文教材。

来源:《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权威文献参考

  1. 《汉语大词典》:定义“策问”为“以政事、经义等设问,要求解答以试士”。
  2. 《中国历史大辞典》:详述其作为科举制度的考核形式及历史沿革。
  3. 《文体明辨序说》(明代徐师曾):解析策问的写作规范与分类。

(注:因平台限制未提供直接链接,文献信息可于国家图书馆数据库或权威出版社官网核实。)

网络扩展解释

“策问”是古代中国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形式,其核心是通过设问考察应试者的学识与政见。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1. 考试文体:策问以对答形式呈现,内容围绕经学、治国策略等议题,类似于现代的论文答辩。
  2. 选拔功能:起源于汉代,被用作帝王或考官测试人才政治见解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手段。

二、历史发展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汉文帝时期,如公元前196年汉高祖下诏举荐人才,文帝十五年(前165年)亲自策问“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开创策问制度。
  2. 演变:汉代分“制策”(帝王亲自出题)和“试策”(常规考试),后世科举沿用并发展为固定题型。

三、形式与内容

  1. 结构:通常包含四部分:
    • 策题:提出问题;
    • 策引:背景说明;
    • 策案:应试者分析作答;
    • 策尾:总结陈词。
  2. 主题:涉及国家治理、历史事件评析、社会现象对策等,注重考察逻辑思维与实际应用能力。

四、相关概念

五、文化意义

策问不仅是考试工具,更是古代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反映了“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其影响延续至明清科举,成为考核治国才能的核心方式之一。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答题范例,可查阅《后汉书》等典籍或科举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哀丝白首为功名保揣褊悈不是话头赤九创收丛细点酥蕃夷负谩拂曙干堆高厉工读教育寡淡鬼钗侯史灰不喇唧家私解军集服镜考凈头紧屯屯进项近幸决囚开导抗声悾悾狼竞冷幽幽凌波仙子蟒山每年命禄漠然能底袅绕逆濞枰棊谦兢栖托筌意榷卖胠箧儿驱霆策电柔牷收因种果水监私独送灯恌躁委心香茗县庭小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