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的意思、敬畏的詳細解釋
敬畏的解釋
[awe] 既敬重又害怕
對一切神聖的事物的敬畏
詳細解釋
既敬重又害怕。《管子·小匡》:“故以耕則多粟,以仕則多賢,是以聖王敬畏戚農。”《史記·魯周公世家》:“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孫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 唐 韓愈 《賀太陽不虧狀》:“陛下敬畏天命,克己脩身。” 巴金 《家》九:“祖父是全家所崇拜、敬畏的人,常常帶着凜然不可侵犯的神氣。”
詞語分解
- 敬的解釋 敬 ì 尊重,有禮貌地對待:尊敬。緻敬。敬重(恘 )。敬愛。敬仰。恭敬。敬辭。敬慕。敬獻。 表示敬意的禮物:喜敬。壽敬。 有禮貌地送上去:敬酒。敬香。 謹慎,不怠慢:慎始敬終(自始自終都謹慎不懈)。
- 畏的解釋 畏 è 怕:畏懼。畏難(俷 )。畏罪。大無畏。望而生畏。 敬服:敬畏。畏友(使人敬服的朋友)。後生可畏。 筆畫數:; 部首:田;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敬畏”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jìng wèi,意為既敬重又畏懼,常用于描述對權威、神聖事物或崇高力量的情感态度。以下從多個角度展開解釋:
一、詞義分解
- “敬”:
指嚴肅、認真的态度,包含尊重、禮貌的對待方式(如“尊敬”“敬仰”)。
- “畏”:
指謹慎、畏懼的心理,強調因事物的莊嚴或強大而産生的謹慎态度(如“畏懼”“戰戰兢兢”)。
兩者結合後,體現對某事物既心懷尊重,又保持謹慎的複雜情感。
二、文化淵源與經典引用
- 曆史典籍:
- 《管子·小匡》提到“聖王敬畏戚農”,強調對農耕的重視。
- 《論語·季氏》中孔子提出“君子三畏”,即“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反映儒家對道德與天命的敬畏。
- 《史記》記載周公輔政時“四方之民罔不敬畏”,突顯權威與德行的感召力。
三、敬畏的對象與意義
- 自然與道德:
古人敬畏天地、鬼神,并通過祈雨等儀式表達對自然的敬畏。現代社會則強調敬畏自然規律、生态平衡,反思科技過度發展帶來的問題。
- 神聖與權威:
如對法律、生命、信仰的敬畏,體現為謙遜、克制的态度。
- 哲學内涵:
敬畏被視為一種心靈境界,既包含對未知的探索,也包含對邊界的認知。
四、造句與語境應用
- “要始終保持敬畏之心,對時光,對美,對痛楚。”
- “我讓快門一直打開,坐在一邊,對大自然的一切充滿敬畏。”
五、現代反思
當代社會因科技發展,部分人逐漸喪失敬畏之心,表現出“戰天鬥地”的盲目自信。因此,重拾對道德、生命的敬畏,成為平衡發展的重要課題。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文化背景,可參考《論語》《管子》等典籍,或浏覽權威詞典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敬畏的意思
敬畏是一種對某種事物或力量表示敬重和恐懼心理的情感表達。它是一種深深的敬重和畏懼的态度,通常出于對事物的權威、威嚴、威力等方面的認同。
拆分部首和筆畫
敬字的部首是攵,筆畫數為8;畏字的部首是白,筆畫數為10。
來源
敬畏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人們對天地神明、君王以及威嚴事物的敬畏心理。它在文化、宗教和道德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
繁體
敬畏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敬畏」,部分地區也可能會使用其他的繁體字形。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敬字的寫法為「敬」,畏字的寫法為「畏」。
例句
1. 他對老師充滿敬畏之情,從不敢有任何不尊重的舉動。
2. 面對峭壁,他感到一種無法言表的敬畏與害怕。
組詞
尊敬、敬重、敬愛、敬佩、畏縮、畏懼、畏怯、畏手畏腳。
近義詞
敬惜、敬重、敬仰、懼怕、敬重、崇拜。
反義詞
蔑視、輕視、不敬、勇敢、無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