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的意思、敬畏的詳細解釋
敬畏的解釋
[awe] 既敬重又害怕
對一切神聖的事物的敬畏
詳細解釋
既敬重又害怕。《管子·小匡》:“故以耕則多粟,以仕則多賢,是以聖王敬畏戚農。”《史記·魯周公世家》:“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孫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 唐 韓愈 《賀太陽不虧狀》:“陛下敬畏天命,克己脩身。” 巴金 《家》九:“祖父是全家所崇拜、敬畏的人,常常帶着凜然不可侵犯的神氣。”
詞語分解
- 敬的解釋 敬 ì 尊重,有禮貌地對待:尊敬。緻敬。敬重(恘 )。敬愛。敬仰。恭敬。敬辭。敬慕。敬獻。 表示敬意的禮物:喜敬。壽敬。 有禮貌地送上去:敬酒。敬香。 謹慎,不怠慢:慎始敬終(自始自終都謹慎不懈)。
- 畏的解釋 畏 è 怕:畏懼。畏難(俷 )。畏罪。大無畏。望而生畏。 敬服:敬畏。畏友(使人敬服的朋友)。後生可畏。 筆畫數:; 部首:田;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敬畏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字義解析
-
敬:
- 本義指嚴肅、慎重,引申為尊重、恭敬。《說文解字》釋為“肅也”,強調态度莊重(《說文解字注》)。
- 現代語義:對人或事物懷有尊重與重視的态度,如“尊敬”“敬仰”。
-
畏:
- 本義指恐懼、害怕,《說文解字》稱“畏,惡也”,古字形如“鬼執杖”,象征威懾(《漢字源流字典》)。
- 現代語義:因強大或未知而産生懼怕心理,如“畏懼”“畏服”。
二、合成詞釋義
敬畏(jìngwèi):
- 核心含義:既包含尊敬,又帶有畏懼的複雜情感,常用于面對權威、自然或崇高事物時的态度。
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既尊敬又畏懼”,強調情感的雙重性。
- 文化内涵:
- 儒家思想中體現為對天道、倫理的尊崇,如《禮記·曲禮》載:“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 道家主張敬畏自然,如《道德經》言:“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三、權威引用
- 《漢語大詞典》:
“敬畏”指“尊敬而不敢輕慢”,多用于對神聖、莊嚴事物的态度(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
- 《古代漢語詞典》:
古文中“敬”與“畏”常分用,如《論語·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商務印書館,2014年)。
四、應用場景
- 倫理關系:如子女對父母、臣民對君主的敬畏(《孝經》:“敬親者不敢慢于人”)。
- 自然崇拜:對天地、神靈的敬畏(《周易·系辭》:“君子以恐懼修省”)。
參考資料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 《禮記·曲禮》,中華書局點校本。
- 老子,《道德經》,中華書局,2008年。
(注:因無法驗證線上鍊接有效性,來源僅标注文獻名稱及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敬畏”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jìng wèi,意為既敬重又畏懼,常用于描述對權威、神聖事物或崇高力量的情感态度。以下從多個角度展開解釋:
一、詞義分解
- “敬”:
指嚴肅、認真的态度,包含尊重、禮貌的對待方式(如“尊敬”“敬仰”)。
- “畏”:
指謹慎、畏懼的心理,強調因事物的莊嚴或強大而産生的謹慎态度(如“畏懼”“戰戰兢兢”)。
兩者結合後,體現對某事物既心懷尊重,又保持謹慎的複雜情感。
二、文化淵源與經典引用
- 曆史典籍:
- 《管子·小匡》提到“聖王敬畏戚農”,強調對農耕的重視。
- 《論語·季氏》中孔子提出“君子三畏”,即“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反映儒家對道德與天命的敬畏。
- 《史記》記載周公輔政時“四方之民罔不敬畏”,突顯權威與德行的感召力。
三、敬畏的對象與意義
- 自然與道德:
古人敬畏天地、鬼神,并通過祈雨等儀式表達對自然的敬畏。現代社會則強調敬畏自然規律、生态平衡,反思科技過度發展帶來的問題。
- 神聖與權威:
如對法律、生命、信仰的敬畏,體現為謙遜、克制的态度。
- 哲學内涵:
敬畏被視為一種心靈境界,既包含對未知的探索,也包含對邊界的認知。
四、造句與語境應用
- “要始終保持敬畏之心,對時光,對美,對痛楚。”
- “我讓快門一直打開,坐在一邊,對大自然的一切充滿敬畏。”
五、現代反思
當代社會因科技發展,部分人逐漸喪失敬畏之心,表現出“戰天鬥地”的盲目自信。因此,重拾對道德、生命的敬畏,成為平衡發展的重要課題。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文化背景,可參考《論語》《管子》等典籍,或浏覽權威詞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百分比敗事有餘,成事不足抱恨寶護北海術杯樓彩灰酒藏收乘化沖聖詞約指明蹙蹜彫蟲篆刻刁鬥旗杆東牆短帽高架橋喉頭化鸱為鳳卉歙夥煩禍烖胡吣叫名妓籍禁街舊大陸卷葉钜萬忼慷潰腐馬兜鈴麥克風民禮木禺龍南枝北枝哪咤内家妝内入行長齧合拍演破瓦寒窯乾都清除情照戎钺掃描砂顆山君伸長神仙不是凡人作適順雙丁遂能銅墨下蛋閑良官小竈攜接析毫剖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