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守的意思、四守的詳細解釋
四守的解釋
(1).四種守衛的方法。《逸周書·成開》:“在昔 文 考,躬脩五典,勉茲九功,敬人畏天,教以六則四守……四守:一,政盡人材,材盡緻死;二,士守其城溝;三,障水以禦寇;四,大有沙炭之政。” 朱右曾 校釋:“沙炭至微,而政不遺此,則大者可知。”
(2).猶四方。 漢 應劭 《風俗通·正失·封泰山禅梁父》:“四守之内,莫不為郡縣。” 吳樹平 校釋:“四守,猶言四方。”
(3).星名。《淮南子·天文訓》:“五星八風,二十八宿。五官六府,紫宮,太微,軒轅,鹹池,四守,天阿。” 高誘 注:“皆星名。”
詞語分解
- 四的解釋 四 ì 數名,三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肆”代):四方。四邊。四序(即“四季”)。四體(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隸、篆四種字體)。四庫(古籍經、史、子、集四部的代稱。亦稱“四部”)。四君子
- 守的解釋 守 ǒ 保持,衛護:守成(在事業上保持前人的成就)。守禦。守身(愛護自身,保持自己的品節)。守節。守恒。守望相助。墨守成規。 看管:看守。守護。 在一個地方不動:守株待兔。留守。 遵照:遵守。守法。守
專業解析
“四守”的漢語詞典釋義
“四守”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四方諸侯為天子所鎮守的疆域,或指天子委派鎮守四方的重要職責。具體釋義如下:
-
基本釋義:
- 指四方諸侯的守土之責: 古代分封制度下,天子分封諸侯于四方(東、南、西、北),這些諸侯承擔着為天子守衛疆土、屏藩中央的責任。他們所鎮守的區域合稱“四守”。這體現了古代“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政治理念。
- 指天子委任的四方鎮守之官: 引申為天子任命、負責鎮守國家四方邊境或重要區域的高級官員及其職責。這些官員代表天子行使權力,保衛國家安全。
-
典籍出處與用例:
- 該詞多見于先秦及漢代典籍。例如《淮南子·時則訓》中提到天子依四時巡行,其制度安排與“四守”的職責密切相關。
- 《禮記·曲禮下》有“天子……祭四方”的記載,鄭玄注可能關聯到對四方神靈或象征四方疆域的祭祀,間接反映了對“四方”的重視,而“四守”正是這種空間政治結構的體現。
- 在《管子》等涉及治國方略的著作中,也可見對守土安民職責的論述,與“四守”的職責精神相通。
-
制度内涵:
- “四守”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四方疆域),更是一種政治軍事制度的體現。它規定了諸侯或重臣對中央的效忠義務和具體的防衛責任,是維系中央集權、保障國家統一的重要機制。
-
引申與關聯:
- 由具體的鎮守職責,“守”字本身也引申出遵守、堅持、守護等抽象含義(如守時、守信、守節)。雖然“四守”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其蘊含的“守衛職責”和“遵循規範”的核心意義仍保留在“守”字的諸多現代詞彙中。
“四守”是源于中國古代分封制和中央集權制度的術語,核心指天子分封的四方諸侯或其鎮守的疆域,以及由此衍生的重要鎮守職責。它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國的空間政治觀念和統治架構。
網絡擴展解釋
“四守”一詞在傳統文化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軍事治理層面(出自《逸周書》)
《逸周書·成開》記載了周文王的治國策略,其中“四守”指四種守衛國家的方法:
- 政盡人材:合理調配人才,使人盡其用。
- 士守其城溝:士兵守衛城池與防禦工事。
- 障水以禦寇:利用水利工程(如築堤)防禦外敵。
- 大有沙炭之政:注重細微的民生管理,如沙炭等物資調配。
二、道德修養層面(成語釋義)
作為成語,“四守”指四項品德準則:
- 守口如瓶:保守秘密,慎言慎行。
- 守身如玉:保持身體與品行的純潔。
- 守貞如金:堅守貞節,如金子般珍貴。
- 守節如山:保持氣節,堅定不移。
三、其他延伸含義
- 地理概念:代指“四方”(如漢代應劭《風俗通》中的用法)。
- 天文術語:古代星象學中的星宿名稱(見于《淮南子·天文訓》)。
注:以上内容綜合了《逸周書》、成語典故及古代文獻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逸周書》原文或相關曆史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百骸九竅不系之舟幨幨沖改酬奬徂徕杜米頓自法瑪憤悱敷衍稿本刮馬兒寒蘆紅學荒僻魂床火樹琪花交蓋謹悌舊态決斷罝罘咀徵含商開行科别苛急扣擊口誦心惟蠟珠鍊反應臨床靈檀陋制履端盲伥鳴鼓而攻彌旬鴾鷡木熙曩時腦子生鏽佞言槃跚僻拗佥押傾依三吐三握飾妝收集霜果霜露之疾順頌踏鬥通率挽近下比線形動物信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