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霜露之病 ”。
"霜露之疾"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因感受風寒而引起的輕微疾病,常用來謙稱自己的小病小恙。
一、 基本釋義 “霜露之疾”字面意思是指因接觸霜、露等寒涼之氣而引發的疾病。在漢語中,“霜”和“露”常用來象征自然界中輕微的、非劇烈的寒涼侵襲。因此,該成語引申指程度較輕、不嚴重的疾病,類似于現代所說的“小感冒”、“風寒”之類。它常被用作一種謙遜或委婉的表達方式,尤其是在提及自身疾病時,表示病情無大礙。據《漢語大詞典》解釋,“霜露之疾”指“因感受風寒而引起的病,多指較輕的病”。
二、 字源與本義探析 “霜”指地面或物體表面凝結的白色冰晶,“露”指空氣中水汽遇冷凝結在地物上的水珠。兩者都是自然界中常見的、相對溫寒涼現象(相較于冰雪嚴寒)。古人觀察到,人在戶外活動,尤其是在清晨或夜晚,若不慎着涼,容易引發如頭痛、鼻塞、咳嗽等輕微不適。這種因接觸自然界“霜露”之寒而得的病,就被形象地稱為“霜露之疾”。這反映了古人對疾病與自然環境關系的樸素認知。據《古代漢語詞典》,“霜露”常喻指風寒,“疾”即病。
三、 典故與引申義 此成語的典故色彩主要與漢代史學家司馬遷有關。據《史記·公孫弘傳》記載,公孫弘在回複漢武帝詢問其病情時說:“臣不幸有霜露之疾,何恙不已?” 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也提到自己遭遇不幸後,“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卒卒無須臾之間,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從上雍,恐卒然不可為諱,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懑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請略陳固陋。阙然久不報,幸勿為過。” 其中雖未直接使用“霜露之疾”四字,但後世常将司馬遷因病(或身心交瘁)而自謙的說法與此成語的精神聯繫起來。在這個語境下,“霜露之疾”不僅指身體上的小病,也常被文人用來含蓄地表達因憂憤、勞頓等導緻的身心不適,帶有一種自謙、委婉甚至略帶悲涼的意味。其引申義更側重于強調疾病的輕微性、暫時性,而非其具體病因。
四、 用法與語境 在現代漢語中,“霜露之疾”主要用于書面語或較文雅的場合:
“霜露之疾”是一個形象且文雅的漢語成語,其核心指代因輕微風寒引起的小病,蘊含着古人對自然與健康關系的理解,并在曆史典故中增添了自謙與委婉的色彩,至今仍用于形容或謙稱不嚴重的疾病。
“霜露之疾”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因風寒侵襲引起的輕微疾病,特指感冒類病症,常形容病情輕、易痊愈。其隱含意義是強調疾病不嚴重,多用于委婉表達身體小恙。
源自《史記·公孫弘傳》:漢武帝時期,丞相公孫弘因年老體衰,以“霜露之疾”為由上書辭官,但漢武帝回複“何恙不已”(何必因小病請辭),側面體現該詞常用于謙辭或托辭。
背景故事:公孫弘出身貧寒,晚年官至丞相,借“霜露之疾”表達隱退之意,既體現其謹慎性格,也反映成語的委婉用法。
該成語既描述具體病症,也承載語言文化中的委婉表達功能,常見于曆史文獻或謙遜語境。若需更多典故細節,可參考《史記》原文或相關曆史解析。
桉樹敗衣巴渝舞陂官貶放邊任壁經閟重不幹不凈采缯蒼庚常庸禅絮沾泥叱利春半敦穆翻着襪汾神拊樂負襁幹劇高録更番挂名傀然悍犷號怒畫供戶侍謇烈郊畋巾衍吉帖疚心鈞天奏開棍看成冷沉沉兩間隴驿雒常沒事找事蒙士名次冥職末眷泥污品品鉗盧七品黃堂丘山犬馬之勞上下和合上星期失聰收叙衰榮素煙微磬邂逅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