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彌旬的意思、彌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彌旬的解釋

滿十天。 南朝 梁 何遜 《和劉谘議守風》:“彌旬苦淩亂,揆景候阡陌。” 唐 杜甫 《贈王二十四侍禦契四十韻》:“追隨不覺晚,欵曲動彌旬。”《續資治通鑒·宋高宗建炎二年》:“逮 洛索 圍城彌旬,外援不至,于是前 河東 路經制副使 傅亮 以精鋭數百奪門降 金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彌旬是古漢語中的時間量詞,指滿十日或時間持續十天,強調時間跨度完整且較長。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一、詞義解析

  1. 字義拆分

    • 彌:本義為“滿、遍及”,引申為“延續、覆蓋”。
    • 旬:古代計時單位,十日為一旬(《說文解字》:“旬,徧也。十日為旬”)。

      合稱“彌旬”即指時間延續滿十日,如《漢書·王莽傳》載:“乃者旬時,雨澤不降”,其中“旬時”即近義表述。

  2. 語境引申

    除具體十日外,文學語境中常泛指時間持久,如宋代蘇轼《答李琮書》:“彌旬不雨,則民有菜色”,此處強調幹旱持續時間長,非嚴格限定十天。


二、典籍用例

  1. 曆史文獻

    • 《後漢書·桓帝紀》:“比年水旱,彌旬為害”,指災害持續十餘日。
    • 唐代元稹《旱災自咎贻七縣宰》:“五月始申旦,彌旬不遑舍”,描述旱情綿延不止。
  2. 詩詞應用

    宋代陸遊《秋雨》:“彌旬雨不歇,兀坐如縛蠶”,以“彌旬”渲染秋雨連綿之狀,增強時間流逝感。


三、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彌旬”已罕用,但“旬”仍保留于“上旬/中旬/下旬”等時間劃分中。其古義在文史研究中具重要價值,尤其用于分析時間描述類古籍文本。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彌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詞義解釋

彌旬意為“滿十天”或“持續十天”,由“彌”(充滿、滿)和“旬”(十天為一個周期)組合而成。例如《續資治通鑒》中“圍城彌旬”即指圍城持續了十天。

字義分解

  1. 彌:本義為“充滿”“遍布”,如“彌月”(滿一個月)、“彌天”(滿天)。
  2. 旬:古代時間單位,十天為一旬,如“上旬”“中旬”。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文學、曆史文獻中,描述時間跨度或事件的持續性。例如: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詩經·大雅·蕩》中的“彌月疑其,彌旬不解”,後世多見于詩詞、史書。

若需更多例證,可參考漢典及《續資治通鑒》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拌嘴裨瀛步卒弛備充厭蠢爾存思釘鉸二帝風癫孤苦顧曲衡颷環布互反江珧柱肩尻簡末潔鮮金編驚窘金菊近戰久将可地延空翻空架子夔樂狼嗥狗叫攬貨龍武露見命材明贶袍鞾潑東西遣散橋直侵晚丘原懹畏燃臍襦袴謡上旬讪罵省禁勝氣設如鉥心刳形私乘填書貼方帖子詞頽漏啍啍唾手可取瓦縫婉冶無藉之徒五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