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年曆的推算始于正月朔日,謂之“履端”。《左傳·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時也,履端於始,舉正於中,歸餘於終。” 杜預 注:“步曆之始,以為術之端首。” 孔穎達 疏:“履,步也,謂推步曆之初始,以為術曆之端首……曆之上元,必以日月全數為始,於前更無餘分,以此日為術之端首,故言履端於始也。”後因以指正月初一。 晉 張華 《食舉東西廂樂詩》:“履端承元吉,介福禦萬邦。” 北周 庾信 《宮調曲》:“履端朝萬國,年祥慶百靈。”《明史·魏良弼傳》:“明年元日,副都禦史 王應鵬 坐事下詔獄。 良弼 言履端之始,不宜以微過繫大臣。” 清 錢謙益 《毛母戈孺人六十序》:“ 毛生 子晉 之母 戈孺人 ,年六十矣,誕辰在今年孟秋,而稱慶以履端之月。”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十章:“傳制官高聲背誦:‘履端之慶,與卿等共之!’”
(2).指帝王初即位改元。《晉書·景帝紀》:“履端初政,宜崇玄樸。”
(3).泛指事物的開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鎔裁》:“履端於始,則設情以位體。”
履端在漢語詞典中有雙重含義,均源自古代文獻,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指曆法計算的起始點,即一年之始。古代以冬至為歲首,稱“履端于始”。《左傳·文公元年》載:“先王之正時也,履端于始,舉正于中,歸馀于終。”杜預注:“步曆之始,以為術之端首。”此義強調曆法推算的基準點。
引申指帝王登基或改換年號的初始時刻。《晉書·景帝紀》有“履端初政,宜崇玄樸”,《梁書·簡文帝紀》亦用“履端開物,實資元後”形容帝王即位。此用法突顯政權更疊的象征性開端。
“履端”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隨語境不同而變化,以下為詳細解釋:
曆法起始
指古代曆法推算的起點,即正月初一。源自《左傳·文公元年》記載的“履端于始”,指推算曆法時以正月朔日(初一)為開端。例如晉代張華的詩句“履端承元吉”,即以正月初一象征吉祥開端。
帝王改元
特指新帝王即位後更改年號,重新制定曆法。《晉書·景帝紀》提到“履端初政,宜崇玄樸”,即強調帝王即位初期的治國方略。
泛指事物的開端
如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中“履端于始,則設情以位體”,指文章創作需從初始确立結構。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履端”解釋為成語,表示“履行諾言、誠實守信”。但此用法未見于古籍或權威文獻,可能是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左傳》《文心雕龍》等原始文獻。
案法八方榜箠備嘗跛鼈千裡哺食不學無識晨氣愁鬓敦課惡禱氛想攻駮浩初黉門監生後相湖北大鼓姜桂之性接履錦囊還矢擊破箕棬咎毀冀心狼餐虎咽冷水曆盡滄桑呂不韋縷羅牧犢念奴嬌凝露虐老獸心排蕩跑供銷潑污水潛科學起頂勤倦全肥仁壽節潤濕飒俐桑輪三門幹部申黜升冠射殺始而時僑遡流窮源肅慎逃債恬谧馱道威網孝廉方正小雪寫移吸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