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時;以前。 漢 賈誼 《過秦論上》:“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七:“諸帥府復得與家俱行,無復曩時之患矣。” 章炳麟 《文學說例》:“至於 禹 域,進化雖紆,然其官府治具,社會人事,繁錯萬端,本非曩時之 日本 比也。”
曩時是漢語中的一個書面用語,指從前、過去的時間或某個較早的時段。其核心含義強調時間上的回溯,多用于正式語境或文學作品中,帶有典雅色彩。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解析其詳細用法:
時間指向
指代已經過去的某個時間點或時間段,相當于“從前”“往昔”“昔日”。
例句:
“曩時之困,今已不複存。”
(從前的困境,如今已不存在。)
語法功能
常作狀語修飾動詞,表示動作發生的時間背景。
例:
“曩時遊學京師,獲益良多。”
(過去在京城遊學時,收獲頗豐。)
《漢語大詞典》
釋為:“從前;往昔。”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5卷,第753頁(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
《古代漢語詞典》
标注為:“以往的時候;過去。”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第1084頁(2014年)。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歸為書面語詞,釋義:“從前;過去的時候。”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商務印書館,第982頁(2016年)。
《漢書·賈誼傳》
“曩時匈奴,不過漢一大縣。”
(往昔匈奴的勢力,僅相當于漢朝的一個大縣。)
來源:班固《漢書》卷四十八(中華書局點校本)。
柳宗元《封建論》
“曩時之制,今雖不存,其迹可考。”
(過去的制度雖已消失,但痕迹仍可考證。)
在當代文本中,“曩時”適用于曆史研究、文學創作、公文書寫等場景,能增強語言的曆史厚重感。日常交流中則多用“以前”“過去”等口語詞替代。
(注:古籍原文引用依據通行校勘本,現代詞典釋義參考權威出版社版本。)
“曩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用于書面或學術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古代文獻
現代用法
章炳麟在學術著作中曾用“曩時”對比曆史與當代社會差異,體現其書面語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用例,可參考《過秦論》或《石林燕語》原文。
鳌天白鶴晾翅白首同歸伴等半上日晝八正道輩羣變貌碧琉璃側面長喙塵羹抽泣丑狀磁石多門飯鉢飜飜附會撫勞腹心之疾谷犬堠樓花鬟簡薄棘津金汞精壯亢強亮煌煌麟台監流藻隆熱蒙騰明火執仗濘潦蟠蟄氣度碕嵚去甚去泰少齒神武軍設席使嗾慝人天鋒通變銅鬥兒家活通練完辦望版萬古千秋文客武當山侮衊無時無刻铦利仙省小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