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憤悱的意思、憤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憤悱的解釋

(1).謂積思求解。語出《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朱熹 集注:“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唐 劉禹錫 《奏記丞相府論學事》:“今夫子之教日頽靡,而以非禮之祀媚之,斯儒者所宜憤悱也。” 宋 蘇轼 《跋所書<清虛堂記>》:“今 子由 既輕以餘書予人可也,又以其微妙之法言不待憤悱而發,豈不過哉!” 明 方孝孺 《答金景文書》:“執事憤悱,旁求博讨,卒未有得。” 章炳麟 《文學總略》:“大愚不靈,無所憤悱者,覩眇論則以為恒言也。”

(2).憤慨,怨恨。《舊五代史·唐書·末帝紀中》:“ 盧文紀 等見其奏不悅,班行亦多憤悱。” 明 沉德符 《野獲編·佞倖·教坊官一品服》:“ 司馬子長 雲‘主上以倡優畜之’,此非誠言,乃憤悱之詞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憤悱”是漢語中一個源于古典文獻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人内心郁結困惑、欲言難表的狀态。該詞由“憤”與“悱”兩個語素構成:

  1. 詞義溯源:

    • “憤”本義為郁結于心,《說文解字》釋作“懑也”,引申為因思慮不通而情緒積聚。
    • “悱”見于《論語·述而》,朱熹注為“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特指思維已至表達臨界點卻尚未明晰的狀态。
  2. 經典出處:

    最早出自《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孔子以此闡述啟發式教學原則:學生須經曆“憤悱”的思考過程,教師方能在其思維突破口給予點撥。

  3. 現代釋義:

    現代《漢語大詞典》将“憤悱”定義為“謂積思求解”,強調思維活動中的矛盾狀态,既包含對問題的強烈求知欲,又暗含暫時無法突破的困頓感。

  4. 應用範疇:

    該詞多用于教育哲學領域,形容學習者在“已知”與“未知”邊界處的認知掙紮,這種狀态被曆代學者視為學問精進的關鍵契機。清代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中亦以此描述求理過程中的思維張力。

(注:因未檢索到可驗證的有效鍊接,來源标注采用典籍名稱替代,實際引用應依據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等權威出版社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憤悱”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èn fěi,其含義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本義(源自《論語》)

  1. 詞源
    出自《論語·述而》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解釋:

    • 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心裡想弄明白卻未能徹底理解的狀态);
    • 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想說卻無法清晰表達的狀态)。
      這一含義強調學習中“主動思考但未通”的心理狀态,是孔子提出的啟發式教學的核心條件。
  2. 引申用法
    可表示對問題或學問的積思求解,如唐代劉禹錫在《奏記丞相府論學事》中用“憤悱”批評當時學風頹靡的現象。


二、引申義

  1. 情緒表達
    可表示憤慨、怨恨,如《舊五代史》中記載官員對政策不滿時“班行亦多憤悱”。這一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現代較少使用。

三、現代應用


“憤悱”兼具理性(求知未通)與感性(憤懑不平)的雙重内涵,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論語》原文及朱熹的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傲撇扮妝寶祠靶牌屏營瓝槊蟬蛇傳聲器跐蹬村墟大伯爺達嚫丹府大學多私飛湍奉迓幹蠱還土浩然巾和悅回合檢扣翦弱驚笑卷領垂衣軍務空漠梅花婢煤面沒心程秘呪墨西哥高原泥像排字配尼西林佩魚彭蠡千歲子輕健窮案赇谒屈慮牣充肉桂商飙觀搧小扇子髾發失漏説清話松蕈泰嶽山替懈同期葦莞五馬險浮下下細細邪猾邪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