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處以戮刑。僇,通“ 戮 ”。《戰國策·趙策一》:“ 襄子 去之,卧三日,使人謂之曰:‘ 晉陽 之政,臣下不使者何如?’對曰:‘死僇。’”
“死僇”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讀音:sǐ lù(拼音),其中“僇”通“戮”,意為“殺戮”。
含義:指處以死刑或戮刑,多用于古代法律或政治語境中,表示對嚴重違逆行為的極刑懲罰。
該詞在古代多用于強調刑罰的嚴酷性和權威性,常見于政治權力鬥争或律法記載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主要作為曆史文獻研究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通假字“僇”與“戮”的關系,可參考《戰國策》原文或相關訓诂學資料。
《死僇》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死者的屍體。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左邊是“歹”部,右邊是“僇”部。
“死僇”中的左邊部首是“歹”,表示與死亡有關。右邊部首是“僇”,是一個獨立的部首,沒有具體的意義。整個字共有13畫。
《死僇》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經典《周禮·地官司徒》中。在這本書中,它被用來描述人的死後狀态。
《死僇》的繁體字為「死僇」,和簡體字的拼寫相同,隻是筆畫形狀略有變化。
在古代,死僇的寫法有所不同。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是「死僕」,其中的「僕」表示仆人。另一種寫法是「死屍」,用「屍」表示屍體,這種寫法更直接地表示了死者的屍體。
1. 他雖然已經死去,但他的死僇仍然留在我們心中。
2. 老屋主昨天發現了一具古代的死僇,令人毛骨悚然。
3. 在這個詭異的森林裡,到處是樹下的死僇。
死亡、僵屍、屍體、死者、葬禮
屍骸、遺體、屍身
活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