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处以戮刑。僇,通“ 戮 ”。《战国策·赵策一》:“ 襄子 去之,卧三日,使人谓之曰:‘ 晋阳 之政,臣下不使者何如?’对曰:‘死僇。’”
“死僇”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读音:sǐ lù(拼音),其中“僇”通“戮”,意为“杀戮”。
含义:指处以死刑或戮刑,多用于古代法律或政治语境中,表示对严重违逆行为的极刑惩罚。
该词在古代多用于强调刑罚的严酷性和权威性,常见于政治权力斗争或律法记载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主要作为历史文献研究词汇。
如需进一步了解通假字“僇”与“戮”的关系,可参考《战国策》原文或相关训诂学资料。
《死僇》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死者的尸体。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左边是“歹”部,右边是“僇”部。
“死僇”中的左边部首是“歹”,表示与死亡有关。右边部首是“僇”,是一个独立的部首,没有具体的意义。整个字共有13画。
《死僇》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经典《周礼·地官司徒》中。在这本书中,它被用来描述人的死后状态。
《死僇》的繁体字为「死僇」,和简体字的拼写相同,只是笔画形状略有变化。
在古代,死僇的写法有所不同。一种常见的古代写法是「死僕」,其中的「僕」表示仆人。另一种写法是「死屍」,用「屍」表示尸体,这种写法更直接地表示了死者的尸体。
1. 他虽然已经死去,但他的死僇仍然留在我们心中。
2. 老屋主昨天发现了一具古代的死僇,令人毛骨悚然。
3. 在这个诡异的森林里,到处是树下的死僇。
死亡、僵尸、尸体、死者、葬礼
尸骸、遗体、尸身
活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