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弱的意思、濡弱的詳細解釋
濡弱的解釋
柔弱;懦弱。《莊子·天下》:“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孔子家語·正論》:“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濡弱,民狎而翫之,則多死焉。”按《左傳·昭公二十年》作“懦弱”。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 老聃 濡弱,以退為進; 莊周 誕慢,遊方之外。”
詞語分解
- 濡的解釋 濡 ú 沾濕,潤澤:濡筆。濡濕。濡染。耳濡目染。相濡以沫(“沫”,唾沫,喻同處困境,以微薄之力相互救助)。 停留,遲滞:濡滞。 含忍:濡忍。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弱的解釋 弱 ò 力氣小,勢力小,與“強”相對:弱小。柔弱。脆弱。薄弱。弱不禁風。柔心弱骨(形容人心地溫柔,性格和順)。 年紀小:弱冠(泛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紀)。 不夠,差點兒,與“強”相對:三分之一弱。 差
網絡擴展解釋
“濡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濡弱(讀音:rú ruò)指柔弱、懦弱,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柔軟、缺乏剛強特質的狀态。
二、古籍出處
- 《莊子·天下》中提到:“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強調以柔順謙卑為外在表現。
- 《孔子家語·正論》中通過水火對比:“水濡弱,民狎而翫之,則多死焉”,比喻看似柔弱的事物可能隱藏危險。
三、字義分解
- 濡:本義為沾濕、沾染(如“濡筆”),引申為柔順、停留。
- 弱:指氣力小、勢力差(如“軟弱”“衰弱”),也用于形容年幼或略少于某數量(如“三分之二弱”)。
四、應用場景
- 性格描述:多用于形容人性格謙和、不争強好勝,如《莊子》中的哲學思想。
- 中醫脈象:在中醫理論中,“濡弱”可描述脈象特征,如脈的虛軟無力,與其他脈象(緊、緩、長、短等)并列分析。
五、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柔弱、懦弱、軟弱。
- 辨析:“濡弱”更偏向外在的柔順特質,而“懦弱”側重内在性格的膽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中醫脈象的具體内容,可參考相關文獻或專業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濡弱的意思和拆分部首
濡弱(rú ruò)是一個漢字詞語,常被用來形容物品或個體在質量、力量、能力上顯得柔弱、脆弱或不堪一擊的狀态。
它由兩個部首組成:
- 濡(rú):由“水”字旁和“需”字形構成,表示“潤濕、滋潤”之意。
- 弱(ruò):由“弓”字旁和“内”字形構成,表示“弓箭松軟,力量小”之意。
濡弱的來源和繁體字形
濡弱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文中:“強弓力挽,濡弱弗禁”,意為“強大的弓力能夠拉直,但是不適合拉松”。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濡弱逐漸被用來形容柔弱、脆弱的狀态。
濡弱的繁體字形為「濡弱」。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濡弱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形狀分别是:
- 濡:以水為底,上面加鬲和白,表示水下面浸泡的樣子。
- 弱:以弓為底,上面加内和力,表示弓的力量小的樣子。
濡弱的例句
1. 在戰場上,他的力量顯得如此濡弱,無法對抗對手的強大攻擊力。
2. 這件被雨水浸濕的紙張已經變得非常濡弱,一碰就會破裂。
濡弱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濡濕、濡潤、濡染、脆弱、柔弱
近義詞:脆弱、柔弱、軟弱
反義詞:堅強、強壯、剛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