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當十錢的意思、當十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當十錢的解釋

古代錢币的一種。币值以一當十。始于 南朝 梁元帝 承聖 元年(552年),一枚銅錢當十枚鐵錢。 北周 鑄五行大布錢,以一當十。 唐 第五琦 鑄 乾元 重寶,亦以一當十。其後除 元 代用鈔外,其他各代均鑄錢币,但重量、成色各不相同。 宋 朱翌 《猗覺寮雜記》:“ 崇寧 鑄當十錢,始於 陝西 運判 許天啟 自 長安 進樣,烏背赤仄,請自禁中行用。自此盜鑄徧天下不可禁,物價踴貴,商賈不行。” 宋 王鞏 《甲申雜記》:“ 陳刑部 縝 雲:‘ 荊公 作相時,嘗欲作當十錢。’”參閱《文獻通考·錢币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當十錢(dāng shí qián)是中國古代銅币的一種特殊類型,指名義價值相當于十枚标準小平錢(一文錢)的貨币。其核心特征在于名義價值與實際金屬價值的分離,屬于虛值大錢範疇。以下是具體釋義:

一、定名邏輯與兌換關系

“當”即“抵當”,“十”指基數單位。該詞直譯為“可抵十枚(小平錢)之錢”,其價值由政府強制規定而非由金屬含量決定。例如,一枚當十錢理論上可兌換十枚一文制錢,但實際含銅量往往不足十枚小平錢的總和。

二、曆史背景與發行脈絡

  1. 起源雛形

    漢代“當十”五铢錢、三國東吳“大泉當十”等早期形态已出現名義價值标記,但未成體系。

  2. 成熟定型

    北宋“崇甯重寶”當十錢(1102年始鑄)标志制度規範化,後因民間私鑄泛濫、貶值嚴重而調整币值。

  3. 典型代表

    清代鹹豐年間(1851-1861)為籌措軍費,大規模鑄造“鹹豐重寶”當十錢,背面鑄“當十”字樣明确币值,成為流通主力。

三、貨币特征與經濟影響

術語溯源

《宋史·食貨志》載:“(崇甯二年)鑄當十錢,诏曰:‘……可令諸路轉運司以當二、當十錢并行。’”此為官方文獻對“當十錢”職能的明确界定。

參考資料

  1. 彭信威《中國貨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章節:兩宋貨币制度)
  2. 《宋史·食貨志下二·錢币》(中華書局點校本)
  3. 中國錢币博物館《清鹹豐寶泉局當十錢鑄造工藝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當十錢是中國古代流通的一種特殊貨币,其币值規定為“一枚當十枚”普通錢币使用。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曆史背景:

一、基本定義

當十錢屬于虛值大錢,即實際金屬價值低于面值。其核心特征為:

二、曆史演變

朝代 典型錢币 鑄造背景
南朝梁 銅錢當十鐵錢 承聖元年(552年)為應對鐵錢貶值,首推銅錢與鐵錢1:10兌換機制
北周 五行大布錢 通過虛值貨币緩解財政壓力,強制規定1枚當十枚五铢錢使用
唐朝 乾元重寶 乾元元年(758年)第五琦主持鑄造,應對安史之亂後的財政危機
北宋 崇甯通寶當十錢 宋徽宗時期由許天啟在陝西首鑄,采用烏背赤仄工藝,後引發民間盜鑄問題

三、鑄造特點

  1. 材質差異:南朝時期銅錢兌鐵錢,後期多為銅錢兌銅錢
  2. 重量變化:各朝代鑄造标準不一,如唐乾元重寶重約6克,約為開元通寶的3倍
  3. 流通局限:元代改用紙币,其他朝代多在財政危機時鑄造

四、經濟影響

此類貨币雖能短期緩解財政壓力,但長期易引發通貨膨脹。例如北宋崇甯年間因當十錢過度發行,導緻物價飛漲,最終被迫回收改鑄。該制度反映了古代貨币信用體系與金屬本位的矛盾性。

别人正在浏覽...

阿梨诃陀擺鋪絆手絆腳鮑孤雁背恩忘義場合垂柳單貧登薦端整凡常方整凡讷肥煤風雲變色附死感麟翁挂貨桂枝郎漢女合江亭洪範花鳥畫煥彰畫攤花桃簡牒肩摩袂接簡要清通趼足解後菁羹驚仆警醒進侯酒朋爵袟蒟醬龍虎旗蠻歌獠語免患名同實異鬧濩铎品物輕量折秤深刑爽笏舒卷損上益下談玄說妙饕口饞舌通晐投狹退卒謂語五經淆蕩笑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