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離垢的意思、離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離垢的解釋

佛教語。謂遠離塵世煩惱。《維摩經·佛國品》:“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南朝 梁 王僧孺 《初6*夜文》:“大招離垢之賓,廣集應真之侶。” 唐 李邕 《國清寺碑序》:“所以信士永言,至人馳想,不遠萬裡,有以一臨離垢道場,遇之即是。” 清 戴名世 《蓼莊圖記》:“説者謂 淵明 生當 晉 宋 之際,志欲棄塵離垢,高舉遠引。”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離垢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離垢"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尤其在佛教語境中意義顯著。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佛教義理及文學應用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離"

    本義為分離、脫離。《說文解字》釋:"離,黃倉庚也,鳴則蠶生。"後引申為"分開""遠離"之意,如《周易·離卦》彖傳:"離,麗也。" 強調超脫束縛的狀态。

  2. "垢"

    指污穢、塵埃,《說文》:"垢,濁也。" 佛教中喻指煩惱、執念等精神染污,如《大乘義章》:"染污淨心,說以為垢。"

二字結合,"離垢"直譯為"脫離污垢",引申為超脫塵世煩惱,達到清淨無染的境界。


二、佛教核心釋義

在佛典中,"離垢"是重要修行概念:

  1. 唯識學範疇

    指斷除煩惱障後所證的清淨狀态。《成唯識論》卷九稱"離垢真如",即破除二障(煩惱障、所知障)後顯現的本然清淨心性。

  2. 菩薩修行階位

    《華嚴經》中"離垢地"(梵語 Vimalā)為菩薩十地之第二地,特指遠離犯戒之垢,成就戒波羅蜜。

  3. 禅宗心性論

    六祖慧能《壇經》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诠釋了心性本淨、不染塵垢的覺悟境界。


三、文學與日常用法

  1. 詩詞意象

    王維《青龍寺昙壁上人院集》:"眼界今無染,心空安可迷",以"無染"呼應離垢,表達超然物外的禅意。

  2. 隱喻性表達

    如"離垢之鏡"喻指澄明心境,"離垢居士"代稱修行高僧,凸顯對精神純淨的追求。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溯源: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校訂本)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2. 佛教經論:
    • 玄奘譯《成唯識論》(大正藏第31冊)
    • 實叉難陀譯《華嚴經·十地品》(大正藏第10冊)
  3. 文學典籍:
    • 王維《王右丞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釋慧能《壇經》(宗寶本,大正藏第48冊)

"離垢"融合了漢語的本義張力與佛教的哲學深度,既是修行目标,亦是文化精神符號,其核心始終指向對清淨本心的回歸與守護。

網絡擴展解釋

“離垢”是佛教術語,指通過修行遠離煩惱與污染,達到心靈清淨的狀态。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離垢”字面意為“遠離污垢”,在佛教中特指脫離煩惱、邪見等精神層面的污染。例如,修行者通過斷除貪欲、懷疑等負面心念,使心靈恢複純淨,如《維摩經》所述“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二、佛教中的具體解釋

  1. 斷除煩惱類型
    根據佛陀教義,“垢”主要指邪見、懷疑等障礙覺悟的煩惱。例如:

    • “塵”比喻貪欲等覆蓋心靈的煩惱;
    • “垢”指染污心靈的負面心念(如疑、邪見)。
  2. 修行過程
    通過内觀智(洞察真理的智慧)的成熟,逐漸削弱煩惱對心靈的遮蔽,最終使道智(覺悟的智慧)能直接觀照涅槃,實現“離垢”。

三、經典出處與例證

四、與相關概念的對比

五、世俗延伸

在文學或日常語境中,“離垢”也可引申為擺脫不良習慣或心理負擔,提升精神境界。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修行中的具體實踐方法,可參考《無礙解道》等經典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哀烏郎白金漢宮搬鬥崩波稱力邨墟大盼盼段橋對籴杜詩韓文犯得着風制服污付囑攻疾防患古道熱腸鬼哭神號孤注豪蕩宏廓花生豆蹇瘠見習期金薄集仙殿卡通岢峻鈴鈴鸾孤鳳寡懋選茂學郿鄠畔宮噴筩遣币啟告氫氧化亞鐵區區規規潤飾爇榇桑主三清境上花台賞午勝算侍班收帑售子死重泰山泰極而否貼水統轄外秧兒罔念蕪荟烏撒物宗限次響銅香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