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選授官職的次序。《晉書·羊琇傳》:“選用多以得意者居先,不盡銓次之理。” 明 張鳳翼 《紅拂記·楊公完偶》:“今日何銓次,新官與舊官。”
(2).謂編排次序。 唐 杜甫 《<八哀詩>序》:“八公後存殁,遂不銓次焉。” 朱鶴齡 注:“詩序末句,言不以存殁之前後為次第也。” 宋 陳鹄 《耆舊續聞》卷二:“隨其所問,信筆便書,不復銓次。”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前史所述 魏 晉 諸家書目,條流僅學,銓次靡詳。”
(3).次序。 元 關漢卿 《謝天香》第一折:“我這府裡祗候幾曾閑,差撥無銓次,從今後無倒斷嗟呀怨咨。”
铨次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引申義及典籍用例三個層面解析:
“铨”本指衡量輕重的器具(秤),引申為衡量、評量。《說文解字》釋“铨”為“衡也”,段玉裁注:“稱輕重也”。
“次”指次序、位次,如《周禮·天官》載“以次叙分地而經市”,鄭玄注:“次,吏所治舍”。
二字合稱“铨次”,原指通過衡量确定等級次序,多用于人才選拔或文獻整理。
考核官吏,定其品秩
古代官員選拔制度中,“铨次”特指考核人才優劣并依序授官。如《魏書·崔亮傳》載:“朝廷須人才,宜依漢制,分遣大使,铨次等級。”
《新唐書·選舉志》亦雲:“凡铨次之法,以四事擇其良:一曰身,二曰言,三曰書,四曰判。”
編排文獻,厘定次序
用于典籍整理時,指對文字或篇章進行系統編排。如唐代劉知幾《史通·編次》言:“铨次舊史,各标題目。”
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亦強調:“校雠之業,必當铨次部類,辨章學術。”
現代漢語中,“铨次”已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制度或文獻學時仍具學術價值。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
通過系統衡量與比較,确定人或事物的等級次序,隱含客觀性與條理性的雙重特征。
參考資料
“铨次”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quán cì,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釋:
選授官職的次序
主要用于古代官員選拔制度中,指根據資曆或才能确定官職授予的先後順序。例如《晉書·羊琇傳》提到“選用多以得意者居先,不盡铨次之理”,批評當時選官未嚴格遵循規則。
編排次序
指對文字、事物等進行整理排序的行為。如唐代杜甫在《八哀詩》序中寫道“八公後存殁,遂不铨次焉”,表明未按人物生死時間排序。
泛指次序、順序
可擴展為一般意義上的排列規則,如元代關漢卿在《謝天香》中描述“差撥無铨次”,即事務安排缺乏條理。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晉書》、杜甫詩作等文獻。
白費幫派北京古觀象台北越筆材别屋不語先生殘落祠廪多音字楓落分煙析生幹将莫邪格格不納宮簟硡峒懷民隍阱踐國見馬克思畸民酒膳極刑空洞扣籃匡亂反正袴腳老仆戀酒迷花鄰舍笛馬勺子媚草密達麋醢末朝默谏篇冊瞧香的欽罰乞期秋苗弱習散手三藏深炯身窮十錦受直耍飄樹幹台槐天溝體己錢銅獸脫枷晚謬偎并舞勺鹹安宮官學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