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上元節特制的一種食品。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三:“ 唐 歲時節物:元日,有屠蘇酒、五辛盤、咬牙餳;人日,則有煎餅;上元,則有絲籠。”
(2).指鳥籠。《廣西壯族文學·新的戲劇·劉三姐》:“﹝ 莫海仁 ﹞便計謀使 劉三姐 像‘鳥兒進絲籠一樣有翼也難飛’,于是請媒婆說親,要娶 三姐 為妾。”
“絲籠”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唐代上元節(元宵節)特制的一種傳統食品。根據宋代龐元英《文昌雜錄》記載,唐代不同節日有特定飲食習俗,例如元日飲屠蘇酒、上元節食用絲籠。其具體形态和做法已不可考,推測可能與絲狀或籠狀造型相關,屬于節慶特色點心。
代指用竹絲或藤條編織的鳥籠,常見于文學比喻中。例如在廣西民間故事《劉三姐》中,用“鳥兒進絲籠”形容人物被困住、失去自由的處境,此處“絲籠”既指實物鳥籠,也暗喻封建壓迫。
注:該詞屬于古漢語及方言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昌雜錄》等古籍或地方民俗研究資料。
絲籠是指用絲織成的籠子,通常用于捕捉小魚、昆蟲等小動物。
絲 (si):絲字的部首是纟(sī),由絲字的左邊和右邊組成,總共有6劃。
籠 (long):籠字的部首是竹(zhú),由竹字的左邊和右邊組成,總共有7劃。
絲籠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詞語。絲字意指由蠶絲織成的細絲線,而籠字則代表着用來困住動物的器具。将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就表示了用絲線編織的籠子。
《絲籠》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絲籠」。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絲字的形态稍有變化,常用的寫法為「絲」。 同樣地,籠字在古代寫法中有所差異,常用的寫法為「籠」。綜合起來,古代寫法為「絲籠」。
1. 捕魚人張開絲籠,謹慎地逼近河邊。
2. 他把繭思維比喻為蜘蛛編織的絲籠,逃離困境的希望渺茫。
1. 絲綢(sī chóu):由絲織成的紡織品。
2. 絲帶(sī dài):用于裝飾、束縛的絲制帶子。
3. 絲絨(sī róng):一種質地柔軟的絲質織物。
4. 絲綿(sī mián):細軟如綿的絲織品。
絲網(sī wǎng):用絲線編織而成的網狀物。
絲網和絲籠有時可以互換使用,表示捕捉小動物的器具。
自由(zì yóu):與絲籠相對的概念,表示無拘束、無限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