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退避的意思、退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退避的解釋

[wince;keep out of the way;withdraw and keep off] 畏縮後退;退後躲避

詳細解釋

(1).退出,離開。《後漢書·皇後紀下·獻帝伏皇後》:“今使禦史大夫 郗慮 持節策詔,其上皇後璽綬,退避中宮,遷于它館。”

(2).後退躲避。《三國演義》第七四回:“吾來日與 關某 決一死,誓不退避。” 清 阮元 《小滄浪筆談》卷二:“﹝ 梧生 ﹞嘗於舟中遇盜,手擊殺其魁,餘衆皆退避。”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四:“ 朱暮堂 在寶座上看見 湯富海 沖 蘇沛霖 面前走上來, 蘇沛霖 竟然膽怯地往後退避。”參見“ 退避三舍 ”。

(3).猶退讓。謂不與人争。《漢書·張禹傳》:“ 禹 與 鳳 并領尚書,内不自安,數病上書乞骸骨,欲退避 鳳 。” 宋 蘇轼 《富鄭公神道碑》:“上欲用公,公逡巡退避不敢居。” 茅盾 《子夜》十五:“在她心裡曾經退避了的‘第二個主張’此時忽然又闖出來和她選定的‘第一個主張’鬥争了。”

(4).猶回避。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 高琪 ﹞坐殺其夫人,為家人訟言宰執,将奏之。法當退避。”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退避”是一個漢語動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在面對困難、危險或與他人發生沖突時,主動采取避讓或退後的态度,以避免矛盾激化或受到傷害。該詞由“退”(後退)和“避”(避開)組成,強調以退讓的方式維護和諧。


詳細解釋

  1. 行為表現

    • 主動避讓:如《漢書·張禹傳》中提到“欲退避鳳”,即主動離開或避開某人。
    • 畏縮躲避:在威脅或壓力下後退,如《三國演義》中“門吏皆退避”,形容因畏懼而退縮。
  2. 抽象意義

    • 不與人争:蘇轼在《富鄭公神道碑》中用“逡巡退避”表達謙讓的态度。
    • 回避問題:現代用法中也可指對複雜情況的刻意回避,如“退避三舍”(源自《左傳》,現比喻主動退讓)。

使用場景


近義詞與反義詞


例句參考

  1. “西格弗裡德畏縮了,退避到牆根。”(柯林斯例句)
  2. “面對流言蜚語,她選擇退避而非争辯。”

若需進一步了解詞源或經典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退避》一詞的意思

《退避》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自覺地退出争鬥或較量,以避免沖突或傷害。它強調以和為貴,避免沖突或争端,以保持和諧與安甯。

《退避》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退避》的拆分部首是辶(辵)和馬。其中,辶(辵)是指從左向右,有“走”的意思;馬則表示這個字與馬有關。

《退避》的總筆畫數是13畫。

《退避》的來源

《退避》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僖公十二年》的記載:“必似姣辭,以徇于我乎?逐臧而退,王師必之圉,必疆鄙之竹牖乎?”這裡的“逐臧而退”即為《退避》的意境起源。

《退避》的繁體字

《退避》的繁體字為「退避」。

《退避》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使用「退」字與「避」字分開書寫。具體為「辶(辵)」與「夂」的組合。

《退避》的例句

1. 在處理矛盾時,我們應該學會退避,以和為貴。

2. 他以退避的智慧,成功地避免了一場無謂的争鬥。

《退避》的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退避三舍、退避居讓。

近義詞:息事甯人、退隱。

反義詞:強詞奪理、固執己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