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ame tone]∶音調相同
(2) [person with same common purpose or taste]∶比喻志趣或主張相同的人
引為同調
(1).音調相同,比喻有相同的志趣或主張。《文選·謝靈運<七裡濑>詩》:“誰謂古今殊,異世可同調。” 李善 注:“調,猶運也。謂音聲之和也。” 唐 杜甫 《徒步歸行》:“人生交契無老少,論心何必先同調。” 宋 秦觀 《寄陳季常》詩:“揭竿趣灌瀆,與爾不同調。”
(2).喻指志趣或主張一緻的人。 清 顧炎武 《寄張文學弨時淮上有築堤之役》詩:“愁絶無同調,蓬飄久索居。” 吳組缃 《山洪》五:“但是談起道理,發起議論來, 三官 在村上還是隻能找到 四狗子 作他的同調。”
(3).音韻學術語。謂聲調相同。 王力 《<同源字典>凡例》:“同音不同調(如‘買、賣’),也稱為‘疊韻’。”
“同調”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和領域分析,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音調相同
指聲音的調值或旋律一緻,常見于音樂領域。例如《文選·謝靈運》中“異代可同調”即強調音律的和諧。
比喻志趣相投
引申為志趣、主張相同的人或群體。如陳志歲詩句“人生交契求同調”,以及《儒林外史》中的用法,均指人際交往的融洽。
在數學中,同調(Homology)是代數拓撲的核心概念,通過構造矢量空間(同調群)描述拓撲空間的連通性、邊界性質等。例如,陳省身的示性類理論将流形與上同調類對應,研究空間的代數結構。
以上内容綜合了漢語詞典、文學典籍及數學領域的解釋。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來源網頁(如查字典、滬江詞典等)。
同調是一個漢字詞語,一般用來形容思想、觀點、聲音等方面的一緻或者相和諧的狀态。
同調由“口”和“立”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六個筆畫。
同調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說文解字》中,“調”字代表樂音的和諧與調和之意。在繁體字中,同調字的“立”部旁邊添加了“㚴”偏旁。
在古代,同調字的寫法沒有現代簡化字的規範,常見的變體包括“調”、“誂”等。
1. 他們之間的思想和态度完全同調,所以能夠和諧地合作。
2. 這首曲子的調子非常優美,聽起來讓人感到舒服和同調。
同調的相關組詞包括:調和、和諧、一緻、協調等。
同調的近義詞有共鳴、融洽、和睦等。
同調的反義詞可以是不和諧、不協調、不一緻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