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诘問;責問。《新唐書·鄭澣傳》:“帝使稡擷經史為《要録》,愛其博而精,試舉諸條擿問之,隨即酬析,無留答。”《 * 詞話》第二五回:“又走到後邊,擿問了 小玉 ,口詞與 金蓮 所説無差。”
“擿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具體解釋如下:
指诘問、責問,即通過嚴厲追問來查證或責備他人。例如《新唐書·鄭澣傳》中記載“試舉諸條擿問之”,即通過逐條責問來考察對方。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新唐書》等古籍原文。
擿問,讀作"tì wèn",是一個含義豐富的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左邊的部首是“扌”(手),右邊的部首是“易”(易經的易)。這個字共有12個筆畫。
擿問這個詞源自古代的漢語,它的繁體字形為“擿問”。在古時候的寫法中,“擿”的字形是由“扌”和“聿”組成的,而“問”的字形則是由“門”和“口”組成的。
這個詞在古代的意義是仔細探索和深入調查某個問題,以尋求深度的智慧。它強調刨根問底,不停地追問直到達到真理或徹底了解。在現代漢語中,擿問的意義更多地涉及到深入研究、探究和質疑一個觀點或問題。
以下是一些例句,展示擿問在句子中的用法:
1. 他在演講中擿問了大家對這個提案的看法,引發了一場激烈的讨論。
2. 學術界需要不斷擿問傳統觀念,并持續推進知識的創新。
3. 老師要鼓勵學生擿問問題,激發他們的思考能力和創造力。
與擿問相關的詞語有:“追問”、“探究”、“追本溯源”等。這些詞語都體現了對問題的深入追問和探索的意義。
與擿問相對的詞語是“泛泛之問”、“膚淺”的。這些詞語強調問題的表面,沒有深入研究和探究。
總而言之,擿問是一個深入探索問題、追本溯源的詞語,它讓人們在思考中不斷追問、質疑和發現真理。它是獲取智慧和知識的重要路徑之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