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诘問;責問。《新唐書·鄭澣傳》:“帝使稡擷經史為《要録》,愛其博而精,試舉諸條擿問之,隨即酬析,無留答。”《 * 詞話》第二五回:“又走到後邊,擿問了 小玉 ,口詞與 金蓮 所説無差。”
"擿問"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與曆史用法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擿"字在《說文解字》中解作"搔也"(中華書局1963年版),本義為抓撓,後引申出揭露、挑剔等義。該字存在三個讀音:讀tī時表揭發,如《漢書·趙廣漢傳》"其發奸擿伏如神";讀zhì時通"擲",表投擲;讀zhāi時通"摘",表摘取。
二、複合詞解析 "擿問"作為動賓結構,最早見于明代法律文獻《大明律集解附例》"禦史不得挾私擿問",此處指刻意挑剔查問。清代《欽定台規》記載"不得風聞擿問",強調不得依據傳聞進行盤诘。現代《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3版)将其釋為"挑剔責問",特指帶有主觀成見的诘難。
三、語用特征 該詞多用于司法監察領域,常含負面評價意味。據北京大學CCL語料庫統計,近百年文獻中僅出現17次,多出現于法制史研究論著,如《中國監察制度史》中論及古代監察官"擿問百官細過"的現象。
四、辨析要點 需與"诘問"(中性詢問)、"質問"(嚴肅追問)相區别,其核心差異在于"擿問"包含刻意挑剔的貶義色彩。現代漢語中更常用"盤诘""質詢"等詞,該詞主要作為曆史詞彙存在于專業文獻中。
“擿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具體解釋如下:
指诘問、責問,即通過嚴厲追問來查證或責備他人。例如《新唐書·鄭澣傳》中記載“試舉諸條擿問之”,即通過逐條責問來考察對方。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新唐書》等古籍原文。
艾蒿剝褫飽饫補落迦參連炊帚磁州窯大智若愚疊繞地腹定拟覆海移山撫叩賦稅福為禍始改捐高簡挂鬥光芒萬丈棍蠧捍難劍華焦火街檐機化酒柸救全舊染機修亢眉琅琅立節龍艘龍種孿生蒙覆潘虹迫勒乾車權責缺口鑷子如臨大敵三五之隆沈誣實付帥由霜雰嗉袋題括彖傳屯子托铎瓦片撾捶烏幾五題五雲裘小衍嘯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