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手卷。 明 李贽 《書遺言後》:“以上原合為一手軸,偶因 朗目師父 之便,録出以寄 焦漪老 并諸相知者一覽,則知餘終老之概矣。”
“手軸”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解釋:
字面含義(主流解釋)
指古代用于卷藏書畫或文獻的“手卷”,即可以手持展開的長條形卷軸式書籍或畫作。這一解釋源自明代李贽《書遺言後》的用例,指将文字内容整理成便于攜帶的卷軸形式。
引申比喻(少數文獻提及)
有資料提出其作為成語的用法,比喻言行舉止得體、分寸恰當。例如形容人在社交場合中言語或行為恰到好處,不過分偏激。但這一用法在多數權威詞典中未被廣泛收錄。
補充說明
《手軸》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手”和“軸”兩個字組成。
“手軸”中的“手”字是由部首“手”組成,表示與手有關的意思;“軸”字是由部首“車”和右邊的“卓”組成,表示與車軸有關的意思。
“手”的筆畫數是4畫,“軸”的筆畫數是12畫。
《手軸》一詞的來源是由古代制作書籍使用的一種工具演變而來。古時候,在卷軸書籍的兩端設置的圓筒形器具就叫做“手軸”。人們通過手軸将卷軸書展開來閱讀,方便翻閱。
繁體字“手軸”中的“軸”多了一個“車”部首,表示與車有關。繁體字在台灣、香港等地仍然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差異。古代的“手軸”一詞寫作“手軸”,字形上與繁體字相似。漢字的書寫形式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發展和演變。
1. 他把手軸放在桌子上,開始閱讀古籍。
2. 在古代,手軸是人們重要的閱讀工具之一。
手卷、手抄、軸子、滾軸。
手卷、卷軸、書軸。
*********、紙質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