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況乎的意思、況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況乎的解釋

亦作“況乎”。連詞。何況;況且。《孟子·萬章下》:“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豈敢往哉?況乎以不賢人之招招賢人乎?”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尾同於體,猶或不從,況乎非體之尾,其可掉哉?” 宋 蘇轼 《觀妙堂記》:“是室雲何而求我?況乎妙事了無可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況乎”是一個文言連詞,主要用于遞進關系的複句中,表示強調或補充更進一步的推論。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詞義
    表示“何況”“況且”,用于引出比前文所述情況更甚的結論,帶有強調或反诘語氣。
    例: 《孟子·萬章下》:“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豈敢往哉?況乎以不賢人之招招賢人乎?”

  2. 結構分析

    • 況:本義為“情形”,引申為“比較”“比方”,進一步虛化為遞進連詞。
    • 乎:語氣助詞,增強反問或感歎語氣,與“況”結合後形成固定搭配。

二、用法特點

  1. 語境關聯
    多用于對比或假設語境,前文常鋪墊基礎情況,後文以“況乎”引出更極端的推論。
    例: 蘇轼《觀妙堂記》:“是室雲何而求我?況乎妙事了無可觀。”

  2. 語氣功能
    兼具遞進與反問,通過否定前文可能性來強化後文結論。
    例: 《文選·陸機·豪士賦序》:“況乎代主制命,自下財物者哉!”


三、近義詞與辨析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獨立使用“況乎”,但在仿古寫作、學術論述或引用典籍時仍可見。例如:

“普通人尚難承受此壓力,況乎身負重任者?”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孟子》《文選》等文獻(綜合、3、4)。

網絡擴展解釋二

《況乎》的意思

《況乎》是一個古代漢語詞語,可以用作副詞或者連詞。意思是“更何況”、“況且”、“何況”或者“況且”。它強調後面說的情況更為重要或者更為明顯,用來引出更進一步的比較或推理。

拆分部首和筆畫

《況乎》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冫”和“乎”,總共有5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況乎》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出現在《莊子·大宗師》“庖陳交州,内亡其邑五,外害其德。質人而民易也。曰:況乎?”引用了當時的一句古文。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況乎」。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況乎》的字形有所不同。例如,清代康熙字典中寫作「況乎」。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字形的演變,現代标準的漢字寫法中,變為了今天的「況乎」。

例句

1. 父母不僅要照顧孩子的飲食,況乎還要關心他們的學習和健康。

2. 他們已經違背了合同,況乎還要求我們繼續合作,這是不合理的。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況且、況且何必、況不預則已忠也

近義詞:何況、況且、且不說

反義詞:況且、何況、且不說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