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 長江 中下遊新石器時代的早期文化。典型遺址為 浙江省 馀姚縣 河姆渡 遺址的三、四層。發現了“幹欄”式建築遺迹,梁柱間用榫卯接合,地闆用企口闆密拼,具有相當成熟的木構技術。生産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鑿,農耕用的骨耜和狩獵用的骨镞等。陶器為黑陶,造型簡單,主要是釜、缽、罐、盆、盤等五種,有類似鼎足的支座,但沒有豆、鼎等器,陶器上廣泛應用了繩紋和刻畫動植物形象的花紋。同時發現了大量稻谷遺迹,說明農業已成為當時的主要經濟部門。還飼養了狗、豬和水牛等家畜。據碳-14法測定, 河姆渡 三、四層的年代,約為公元前四千八百多年。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遊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因1973年首次發現于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遺址而得名。以下是其核心信息:
河姆渡文化距今約7000-5000年(公元前5000-前3300年),主要分布于杭州灣南岸的甯紹平原及舟山島。這一文化填補了中國南方史前研究的空白,是長江流域早期文明的重要代表。
農業與工具
以水稻種植為核心,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稻谷遺存,證實中國是亞洲稻作農業起源地之一。主要農具為骨耜(翻土工具),另有石斧、骨镞等狩獵和伐木工具。
建築技術
采用“幹欄式建築”,以榫卯結構連接木構件,地闆用企口闆密拼,適應濕潤環境。這種技術是中國南方早期木構建築的典範。
手工藝與陶器
骨器制作精湛,如雕刻雙頭連體鳥紋的骨匕;陶器以黑陶為主,造型簡單(如釜、罐),紋飾多為繩紋或動植物刻劃。
如需更全面的信息,可參考考古報告或博物館資料。
河姆渡文化是指中國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它是全國其他地區新石器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河姆渡這個詞由三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氵”、“女”、“攵”,總計15個筆畫。
河姆渡文化的名稱來源于河姆渡遺址的名稱。
河姆渡文化的繁體字為「河蝼橆文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是對于河姆渡文化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大緻相同。
1.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2. 研究人員通過考古發現,河姆渡文化具有獨特的建築風格。
3. 河姆渡文化代表了當時社會的生活方式和經濟狀況。
河姆渡遺址、河姆渡人、河姆渡時期、河姆渡遺存等。
餘姚文化、新石器文化。
現代文化、當代文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