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礌石”。古代作戰時從高處下投以打擊敵人的石頭。《漢書·匈奴傳》:“ 匈奴 乘隅下礧石。”《左傳·襄公十年》“矢石” 晉 杜預 注:“兵法守城用礧石,以擊攻者。”《北史·李崇傳》:“ 鷲硤 之口,積大木,聚礌石,臨崖下之,以拒官軍。”《明史·韓雍傳》:“﹝ 侯大狗 等﹞立栅南山,多置滾木、礧石、鏢鎗、藥弩拒官軍。”
“礧石”是一個古代軍事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礧石是古代冷兵器時代的重要防禦工具,其曆史記載體現了早期戰争中對地理環境和物理武器的靈活運用。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左傳》等古籍原文或權威曆史文獻。
礧石(lěi shí)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是一種硬度非常高的礦物質,一般呈現顆粒狀或塊狀。筆畫順序是左邊為氺(shuǐ)的五畫,右邊為火(huǒ)的六畫,總共十一畫。
“礧”這個字的來源比較有趣,它最早是古代煉丹術中的一種化學實驗器具,用于煉制藥物。後來,這個字被借用來代表礦石。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用“礻”(shì)代替現代的“石”(shí),表示礦石與藥物之間的聯繫。
在繁體字中,礧石的寫法為礌石。繁體字中的“礌”(lěi)與簡體字中的“礧”(lěi)音同字不同,在意義上也是相似的,都表示一種硬度非常高的礦物質。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中的記載,古代的“礧”從上至下寫作“止”、“乙”、“力”、“力”、“土”、“口”、“丨”、“又”、“彳”,共九個部分。
1. 他在山上找到一塊閃光的礧石。
2. 這塊礧石的硬度非常高,可以用來制作工具。
1. 礧石雕刻
2. 礧石飾品
3. 礧石礦床
1. 礦石
2. 硬石
3. 寶石
1. 軟石
2. 石粉
3. 河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