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力的意思、貨力的詳細解釋
貨力的解釋
財貨及人力。《禮記·禮運上》:“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孔穎達 疏:“貨力為己者,藏貨為身,出力贍己。” 唐 柳宗元 《貞符》詩:“不作兵革,不竭貨力。”
詞語分解
- 貨的解釋 貨 (貨) ò 商品:貨物。貨主。貨位。貨棧。 錢币:貨币。通貨。 賣:貨殖(經商)。貨賣。 賄賂。 罵人或開玩笑的話:蠢貨。寶貨。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 力的解釋 力 ì 人和動物筋肉的效能:力氣。力量。 一切事物的效能:視力。生産力。控制力。 物理學上指物體之間相互作用,引起運動加速或形變:力學。作用力。保守力。 用極大的力量:盡力。力挫。力挽狂瀾。 姓。
專業解析
“貨力”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核心含義可以從字面拆解和古籍用例中理解:
-
本義:
- 貨: 指財物、貨币、商品等物質財富。
- 力: 指人力、勞力、體力或能力。
- 合義: 因此,“貨力”最基本的含義是指財物和人力,即物質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的總稱。它強調的是社會或個人所擁有的、可用于生産或消費的兩種基本要素。
-
引申義與用法:
- 指代資源或資本: 在更廣泛的語境下,“貨力”可以泛指一切可資利用的資源或資本,不僅限于金錢和體力,有時也隱含了權力、手段等。
- 表示“緻力于”、“盡力于”: 當“貨”作動詞解,有“謀求”、“緻力于”之意時,“貨力”可理解為“緻力于某事”或“盡力于某事”。不過,這種用法相對少見,且需要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
經典用例(最重要來源):
- 該詞最著名的出處是儒家經典《禮記·禮運》篇中描述“大同”與“小康”社會的段落: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
- 解釋: 在這裡,“貨力為己”描述的是“小康”社會的特征,意思是(人們)把財物和勞力都當作私人所有(據為己有)。它形象地刻畫了私有制社會下,人們将本可共享的社會資源(貨與力)視為個人私産的心态和行為,與“大同”社會的“天下為公”形成鮮明對比。這個用例是理解“貨力”含義最權威、最核心的依據。
-
與現代用法的差異:
- “貨力”作為一個固定搭配,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獨立使用。其含義已被更常用的詞彙如“財力”、“物力”、“人力”、“資源”等所取代或分解表達。
- 理解該詞主要出現在閱讀古籍、研究古代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或成語典故時。
“貨力”在漢語詞典中的核心釋義是指財物和人力,泛指物質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其最經典、最重要的用法見于《禮記·禮運》的“貨力為己”,意指将社會資源據為私有。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用于古籍閱讀和理解古代社會思想。
參考文獻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 主編): 對“貨”、“力”及“貨力”詞條的解釋,提供了基本義項和古籍書證。
- 《辭源》(商務印書館): 作為專門收錄古漢語詞彙的大型辭書,對“貨力”的釋義和《禮記》用例有權威性解釋。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側重古漢語詞彙釋義,對“貨力”的構成和意義有清晰說明。
- 《禮記·禮運》原文: 是“貨力”一詞最原始、最重要的語境來源,為理解其含義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貨力”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財貨及人力,通常指物質資源與勞動力的結合。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貨:指財物、貨币或商品(如“藏貨為身”)。
- 力:指人力、勞動力(如“出力贍己”)。
- 合義:兩者結合表示社會中的物質財富與人力資源,常用于描述古代社會資源分配或經濟活動的語境。
2.文獻出處
- 最早見于《禮記·禮運》:“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孔穎達疏注解釋為:“藏貨為身,出力贍己”,強調私有制下人們為自身利益積累財富、付出勞力。
- 唐代柳宗元《貞符》詩中也提到:“不作兵革,不竭貨力”,引申為和平時期無需過度消耗資源。
3.用法與語境
- 多用于古文,描述社會資源分配、經濟制度或批判私有制弊端(如《禮記》中對比“大同”與“小康”社會)。
-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可作為研究古代經濟思想的關鍵詞。
4.補充說明
- 近義詞:資財、物力(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 反義詞:未明确提及,但可結合上下文推斷,如“公産”“共享”等概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經濟術語或文獻用例,可參考《禮記》原文及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安適熬清守談百琲擺棄拔類超群編揑冰骨草辮測揆愁怖搭肩大言不慙典契地番下分痛父艱趕車告谕閤皁官司鬼狐尤谷明荷紫翬甍徽識胡揪甲部凈軍久懷慕蔺空天老先兒冷落凜若秋霜陸兵髦髿密畤弄筆屈匮乳糜散曲商吹上次珊珊善勝筲桶省恤申禁神悟十八羅漢蜀祿泰厲荼苦土力吐珠于澤,誰能不含五臣五際烏紗巾詳求祥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