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樂的意思、詩樂的詳細解釋
詩樂的解釋
指合樂的詩歌。《漢書·武帝紀贊》:“協音律,作詩樂。” 梁啟超 《淵實君譯中國詩樂之變遷與戲曲之關系》:“ 清 承 明 舊,專用八股。八股之為物,其性質與詩樂最不能相容,是此學所以衰落之原因一也。”
詞語分解
- 詩的解釋 詩 (詩) ī 文學體栽的一種,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 * 感:詩歌。詩話(a.評論詩人、詩歌、詩派以及記錄詩人議論、行事的著作;b.古代說唱藝術的一種)。詩集。詩劇。詩篇。詩人。詩章。詩史
- 樂的解釋 樂 (樂) è 歡喜,快活:快樂。樂境。樂融融。樂不可支。其樂無窮。樂觀(精神愉快,對事物的發展充滿信心)。樂天(安于自己的處境而沒有任何憂慮)。 使人快樂的事情:取樂。逗樂。 對某事甘心情願:樂此不
專業解析
“詩樂”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配樂演唱的詩歌,特指中國古代《詩經》所配的音樂。它體現了詩歌與音樂密不可分的古老傳統。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 詩: 指有韻律、可歌詠的文體。《說文解字》:“詩,志也。從言,寺聲。” 即表達心志、情感的韻文。
- 樂: 指音樂、樂曲。《說文解字》:“樂,五聲八音總名。” 泛指由不同音階和樂器構成的藝術形式。
- 詩樂: 兩字結合,意指為詩歌(特指《詩經》)所譜寫的樂曲,或泛指可以配樂歌唱的詩歌形式。它強調的是詩歌的可歌唱性和音樂性。
-
曆史淵源與專指:
- 在先秦時期,“詩”常特指後來被編訂為《詩經》的詩歌集。這些詩歌在創作和流傳之初,大多都是可以配樂演唱的,即“詩樂一體”。《墨子·公孟》提到:“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 這表明《詩經》的篇章可以通過誦讀、弦樂伴奏、歌唱、舞蹈等多種方式表現,其中“弦詩”、“歌詩”即指“詩樂”。
- 因此,“詩樂”一詞常特指《詩經》所配的古代音樂。它是周代禮樂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于祭祀、宴飨、朝會等儀式和場合。
-
演變與特點:
- 孔子曾對《詩經》進行過整理,并可能對其音樂也進行了規範。《史記·孔子世家》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這強調了孔子時代《詩經》與音樂的緊密結合。
-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詩經》的音樂部分(樂譜)逐漸失傳。漢代以後,人們主要學習《詩經》的文本(歌詞),其音樂部分難以複原。朱熹在《詩集傳序》中也感歎:“聲則凡為樂者皆可用也,若其辭則未有不通義理而可以感人者…然其聲之邪正,亦未易以遽辨也。” 這反映了後世對“詩樂”中音樂部分失傳的遺憾和對詩歌本身義理的重視。
- “詩樂”的特點在于其“聲文合一”,即優美的歌詞(文)與和諧的音樂(聲)相輔相成,共同表達情感、教化人心。《禮記·樂記》深刻地闡述了音樂(包含詩樂)與人心、社會的關系:“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幹戚羽旄,謂之樂。” 詩樂正是這種由心而生、感物而動的藝術形式。
-
“詩樂”一詞,從字面看指詩歌與音樂的結合體。在漢語詞典學和曆史文化語境中,它核心指代的是中國古代《詩經》篇章所配的樂曲,是周代禮樂文化的直接體現。其本質特征是詩歌文本與音樂旋律的有機統一(聲文合一),主要用于儀式和教化。盡管其原始音樂大多失傳,但“詩樂”的概念深刻反映了中國早期文學藝術與音樂密不可分的特點,并對後世的詩歌創作(如樂府、詞、曲)産生了深遠影響。
引用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 (許慎著) - 對“詩”、“樂”字源的權威解釋。 (标準古籍,無單一網絡鍊接,可參考權威出版社版本或學術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墨子·公孟》 - 記載了《詩》的多種表現形式,證明其可歌可弦。 (标準古籍)
- 《史記·孔子世家》 (司馬遷著) - 記載孔子弦歌《詩經》的事迹。 (标準古籍)
- 《詩集傳序》 (朱熹著) - 宋儒對《詩經》及詩樂關系的論述。 (朱熹著作,收錄于《詩集傳》)
- 《禮記·樂記》 - 儒家經典,系統論述了音樂(包含詩樂)的起源、本質與社會功能,是理解“詩樂”理論的核心文獻。 (标準古籍,《十三經》之一)
網絡擴展解釋
“詩樂”是一個融合詩歌與音樂的藝術概念,其含義可從曆史、文化、藝術形式等角度解析:
一、基本定義
詩樂指詩歌與音樂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尤其指中國古代《詩經》中可配樂演唱的詩歌。在廣義上,也泛指具有音樂韻律美的文學作品或現代詩歌與音樂結合的創作。
二、曆史背景與核心内容
-
《詩經》與詩樂的關系
《詩經》305篇詩歌均能配樂演唱,分為三類:
- 風:各地民歌,反映民間生活(如《關雎》《蒹葭》);
- 雅:貴族宴飲、朝會樂曲,分大雅(祭祀)、小雅(禮儀);
- 頌:宗廟祭祀樂歌,莊重肅穆。
-
曆史記載
《漢書·武帝紀贊》提到“協音律,作詩樂”,說明漢代已重視詩樂結合。朱熹《詩集傳》進一步分類解釋其音樂功能。
三、文化意義
- 古代價值:詩樂是禮樂文明的核心,用于祭祀、教育、政治活動,兼具審美與教化功能。
- 現代延伸:指詩歌的韻律美感,或音樂與詩歌融合的創作形式(如音樂詩會)。
四、相關争議與演變
梁啟超曾指出,明清八股文與詩樂的藝術性相沖突,導緻其衰落。現代學者則重新挖掘詩樂傳統,探索其在當代藝術中的創新應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經》音樂分類或具體詩樂作品,可參考《漢書·藝文志》或朱熹《詩集注》。
别人正在浏覽...
并覆采繪蒼牙寵慣燈法電磁場蠹敝多頭概念共轭複數鈎探珖琅館議鼓翻圭臬郭壍鼓棹荷蘭畫派厚奉話口兒回萦疆梁簡要夾絲玻璃桀骜不遜解怨金字塔報儣俍魁壯連乾連野骊火靈飛經覼縷煤砟子宓戲密嚴莫耶内童被朱紫前車之鑒前溪傾銀鋪去耦乳床山郭沈伏哂納霜秈睡卧不甯束影肆志僮約土性溫滑飨燕閑話仙籞邪怪攜挈